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2034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卷类型:A卷 河北冀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选择题按照题号涂卡,主观题均须答在答题纸上)卷 客观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个3分)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陈亚军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

2、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3、。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戎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取决

4、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

5、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文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

6、活才能丰富而多彩。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

7、确”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D“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个3分)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

8、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

9、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注】内外艰:父母丧事。诛求:强制征收。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0、。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悉去之,抚以恩意 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脱有衅,吾当坐 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

11、史。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卷 主观题三、翻译、诗歌鉴赏和默写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分)译文: (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6分)译文: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8.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2、请简要赏析。(5分)答: 9.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10、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4)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5)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管窥李政道卞毓方如果只举一个细节?理发。先请喜剧大师卓别林出场。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想到要理发,当地只有两位理发师,各自开了一家理发铺,第一家,房小,椅旧,地上撒满头发渣,理发师

13、的发型尤其难以恭维,看上去像个麻雀窝,邋里邋遢。第二家,房大,椅新,地面非常洁净,理发师的发型,更是端庄整齐,一丝不乱。你猜,卓别林会在哪一家理发?第二家。不,错了,他选择第一家。为什么?卓别林认为,小镇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的头发一定是相互帮着理,第二个理发师的漂亮发型,反映的是第一个理发师的高超水平。卓别林根据的是常识,他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假如他碰到李政道我是说,假如第二个理发师的习性像李政道,他就要傻眼了。此话怎讲?李政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理发不用他人代劳,总是自己一手包办。当真?当真。从来如此?从来如此。难以想象,是吧。李政道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两只手、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困难在于脑后的部分,要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头发这相当于梳子和尺子,再用一手握住剪刀操作。”熟能生巧。在早先,多半出于贫穷,及至现在,习惯就成了自然。堂堂诺贝尔奖金得主,终生坚持自己给自己理发,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是独一份。 如果只举一位恩师?吴大猷。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答案。1945年春天,太阳旗还没有在神州大地倒下,日寇困兽犹斗,铤而走险,贵阳告急,内迁到那儿的浙大濒于瘫痪,该校物理系一年级生、19岁的李政道转而投奔昆明西南联大,经吴大猷帮忙,插班读物理系二年级,一年后,又是经吴大猷的破格举荐,被保送到美国深造。而我的答案却是束星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