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阶段特征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9513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阶段特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阶段特征清晰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的转型。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宋元: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危机。 中国古代历史 商周时期 文明的兴起春秋战国 文明的转型秦汉宋元 文明的成熟明清时期 文明的危机商周时期 文明的兴起1.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2.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初步发展: 井田制、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 文明的转型1.社会制度的转型:政治制度转型、经济制度转型2.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 秦汉宋元 文明的成熟1.政治制度成熟 中央官制的成熟、地方制度的成熟选官制度的成

2、熟、监察制度的完善 2.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发展3.思想的发展:汉代儒学、宋明理学4.科学的辉煌 明清时期 文明的危机1.政治:专制强化2.经济:农耕经济发展和繁荣; 新经济因素出现。3.思想:明清批判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19世纪中期 现代化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现代化深化从“五四”到新中国 现代化新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 现代化新模式 19世纪中期 现代化开始(1)领导阶级: 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3)主要领域: 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 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政治体

3、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现代化深化(1)内容:制度和思想层面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2)领导力量: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3)领域: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展开,现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从“五四”到新中国 近代化新探索国民大革命: 明确民主革命的纲领、方向、方式。国共十年对峙: 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方法、道路。抗日战争: 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指导思想。解放战争: 解决了

4、民主革命的前途。 新中国成立以来 现代化新模式(1)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2) 新中国政治建立和发展: 三大制度的形成与完善。(3)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独立自主(一边倒、五项原则) 世界近现代历史(一)1416世纪的世界“发现”的时代 近代社会的准备(二)1718世纪的世界“理性”的时代 近代社会的到来(三)19世纪的世界“工业”的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四)20世纪上半期“探索”的时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五)20世纪4080年代的世界“对抗”的时代 两极到多级、发展与探索(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剧变”的时代 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5、 “发现”的时代世界的发现:统一的世界历史的开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人”的发现:“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理性”的时代启蒙运动:理性思想 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建立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工业”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探索”的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调整: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对抗”的时代从两极到多极:两极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的改革

6、(苏联和中国) “剧变”的时代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组织 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国: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秦朝: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

7、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3)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

8、加强);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4)三国: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5)两晋南北朝: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

9、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6)隋朝: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7)唐朝: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

10、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8)五代十国: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9)两宋: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

11、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10)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

12、节络绎不绝;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11)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

13、土的完整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世界近现代史各项标志性事件时间地点事件标志164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