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0212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圆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说明广南县者兔乡初级中学 杨仙丽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从孩提时代的感觉圆形,到小学的认识圆形,学习过圆周长和面积公式,而这个课题学生在前阶段学完了“圆的认识”、“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具备推导出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奠定了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 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性质、圆心角圆周角和过三点的圆等内容

2、之后,对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的学习,研究的是初中阶段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是以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为依据的.本节内容是圆的有关计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习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基本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认识扇形,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利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解题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画图能力,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3.通过现实生活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通过同桌的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引入新知、探索新知例题学习、巩固练习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回顾引入新知(1)观察与思考:怎样的图形是扇形? OBA圆心角弧半径半径扇形BAO得出扇形的定义。那么扇形的弧长和面积又与什么有关呢?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例题学习活动内容: 活动1 探索弧长公式 提出以下3问题:如图,某传送带的一个

4、转动轮的半径为10cm.1.转动轮转一周,传送带上的物品A被传送多少厘米?2.转动轮转1,传送带上的物品A被传送多少厘米?3.转动轮转n,传送带上的物品A被传送多少厘米? 活动目的:在这一环节,我从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3个小问题,让同桌的同学讨论分析,得出计算弧长的公式,明确探索一个新的知识要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找寻它们的联系,探究规律,得出结论.实际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弧长和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推导出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分析,尽量提问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学生体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会推导出弧长公式.弧长公式的运

5、用例1制作弯形管道时,需要先按中心计算“展开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的管道的展直长度,即弧AB的长(结果用含的式子表示).活动目的:学以致用活动2 探索扇形面积公式(1)扇形面积的大小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2)讨论如何求扇形的面积?圆心角是360 的扇形面积是多少?圆心角是1的扇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多少?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多少?得出扇形的面积公式。扇形的面积与弧长有何关系呢?得出面积与弧长间的关系的公式。活动目的:关于扇形面积的计算,我首先借助幻灯片放映在圆中构建扇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与思考,总结出扇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圆

6、心角不同的扇形,总结出影响扇形面积的两个因素,进而探究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学以致用,在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是由老师引导着分析;而扇形面积公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推导,锻炼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观察图片,理解扇形定义,记忆较深刻。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探索出弧长公式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尝试寻找探索方法,将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扇形面积公式.让学生体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会计算扇形面积.扇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例2活动目的:学以致用第三环节巩固练习1、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拴着一条长3m的绳子,绳子的一端拴着一只狗. (1)这只狗的最

7、大活动区域有多大?这个区域的边缘长是多少?(2)如果这只狗拴在夹角为120的墙角 ,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这个区域的边缘长是多少?2.如图,某田径场的周长(内圈)为400m,其中两个弯道内圈(半圆形)共长200m,直线共长200m,每条跑道宽约1m(共6条跑道)。 (1)内圈弯道半径为多少米?(结果精确到0.1)(2)一个内圈弯道与一个外圈弯道的长相差多少米?(结果精确到0.1)活动目的:通过练习,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中半径、圆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而对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分析,分步计算.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刚开始对公式不太熟悉,在完

8、成练习过程中还是偶尔会看看公式,运算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注意:在应用弧长公式l ,扇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第四环节 归纳总结活动内容: 通过理解说出扇形的弧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围绕如何推到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这两个问题,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另外也可以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加以小结,特别是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体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尝试推导出扇形面积和弧长之间的关系.学生尝试用更好的方法记忆公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能力,渗透类比思想.实际教学效果:小结这一环节让

9、学生来完成,通过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在加深对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基础上,学会表达和交流,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学会创新应用,既前后呼应,解决问题,还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习题3.11 1、3、4题四、教学设计反思1.教学理念本节课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同时获得对数学的情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力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与开放

10、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融合.2.教学设计的优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是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本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话题)切入点来引入弧长的计算问题,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来探求弧长和扇形的面积,把特殊图形(阴影部分)转化为扇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另外对于扇形的第二个计算公式,把“弧”看成“边”,把“扇形”看成“曲边三角形”不仅有利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一举多得.同时,教学过

11、程中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创设多姿多彩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由弧长公式的推导完成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类比思想;在扇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时,又渗透了极限的思想,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很有益处.此外,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有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加之与探究性教学的结合,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存在问题本课是一节新授课,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于学生,虽然应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在应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有部分人混淆方法.在结论的应用上,设计了例题和练习.练习仅仅是两个扇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题对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加深了一点难度,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讨论,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另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解题时,不能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不会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意的进行培养和加强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