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9819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重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

2、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二、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

3、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2论语其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

4、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二、孔子的仁学观念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

5、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有言:“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读其书,当如听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1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要而言之,有如下四个方面: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诗、礼是孔子

6、教学的主要课程。 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四、课文解析(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词语匡补】温故而知新: 温,温习。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温故而知新,温习就有知识而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为师: 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

7、如是始可谓之学。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本章大旨】本章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一方面,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孔子强调,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词语匡补】罔:迷惘。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

8、惘无所得。殆:危殆。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参考译文】孔子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也可译为:“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本章大旨】本章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而不能偏废)。仅学不思,将失去了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朱熹论语集注曰:“不求诸心,故昬(按:同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本

9、章大旨】本章是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是对孔文子的评价,同时也是孔子自己治学态度之写照。“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词语匡补】博学于文:文

10、,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弗畔:畔,通“叛”,背离,指离经叛道。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以上为钱穆论语新解之看法。“约之以礼”之“礼”,一说礼节、礼仪,亦通。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本章大旨】本章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

11、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赤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本章大旨】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朱熹论语集注曰:“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

12、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本章大旨】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词语匡补】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悾悾,诚悫(qu)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

13、,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

14、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本章大旨】本章乃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另外,孔子“叩其两端”之求知与思想方法,也值得注意,体

15、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本章大旨】本章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词语匡补】多学而识:识(zh),记。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为问。然,非与:与,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一以贯之:贯,穿。【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本章大旨】本章强调学当一以贯之。(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本章大旨】本章是说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