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979729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专题十四1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解析:选B。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不分配土地,从而不能满足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因而“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项正确。2(2019汕头模拟)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单位:小时)的变化。纺织部门造纸和印刷木材加工机器制造化学部门1913年9.49.2109.59.71

2、926年7.47.47.37.37.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A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工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解析:选B。由材料“1913年”“192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较之封建专制时期工人平均工作时长缩短,故B项正确。3(2019辽南协作校模拟)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A革命道路的多样性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解析:选D。苏共依据列宁四月提纲的思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转移到农村开辟

3、井冈山道路,中苏两条革命道路的选择均是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故D项正确。4(2019湖南六校联考)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法令造成()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解析:选A。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51927年,苏联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

4、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加速农村土地兼并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1927年,苏联”“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状况,这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应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1927年,苏联”“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承租土地活动”不等于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中国实行农业合作化,与材料中“1927年,苏联”不符,故C项错误。6(2019皖江名校联盟联考)苏俄(联)新经

5、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联)()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解析:选C。材料中是苏俄(联)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不符,均排除。7(2019沧州质测)苏联解密档案显示,1921年苏俄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当年共判处贪污贿赂罪69 641件,职务

6、犯罪32 177件;1922年判处贪污贿赂罪32 587件。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B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受到挑战C商品经济必然导致社会腐败D新形势下经济领域犯罪严重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存在诸多问题、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受到挑战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经济领域犯罪严重不符,故A、B项错误;商品经济必然导致社会腐败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921年到1922年苏俄的经济犯罪现象严重,表明新形势下经济领域犯罪严重,故D项正确。8(2019广东省实验中学期末)年份项目19131921192319251926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能力43.7%48.1%43.4%43.9%43.9%消费资料能力56.3%5

7、1.9%56.6%56.1%56.1%上表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解析:选C。从表格中看,19131926年间,“消费资料能力”多数情况下比“生产资料能力”要略高一些,可见对国计民生产业有所关注,故C项正确;1913年和1921年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政权,故A项错误;在“俄国(苏联)19131926年”,没有确立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知,除1921年外,这一时期消费资料

8、能力与生产资料能力均大体相当,没有出现完全失衡,故D项错误。9(2019安阳模拟)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这表明苏联()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解析:选D。题目中从“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到“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的变化,表明苏联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D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时间“1930年”可知,此时处于斯大林时期,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25年苏联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与题目中时

9、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为了工业的发展需求,故C项错误。10(2019衡水一中分科综合考试)有学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需要迅速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需要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以形成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A适应了现实要求 B具有显著的成效C实现了高度集权 D扼杀了市场活力解析:选A。题干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说明这种模式适应了苏联社会现实的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1(2019咸宁

10、重点高中联考)“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以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选C。据材料“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农民在很少的私人土地上生产了更多的农产品,侧面反映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C项正确。12(2019晋城模拟)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持

11、否定态度的“斯大林模式”“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等持批判态度的“斯大林模式”“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等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等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解析:选B。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完成了传统工农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且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而非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

12、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而非意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而非消极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呼和浩特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

13、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

14、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央的推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对农民的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总结。 (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中农业集体化表现出的不足以及材料二农业合作计划总结分析。第二小问意义从对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

15、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牺牲农民利益。(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14(2019桂林、北海、崇左调研)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