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7572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赛迪方略新形势下的综合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内容提要】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上海自贸区挂牌试点运作的背景下,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区域参与国际交流竞争的重要平台,要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成为拉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地。赛迪方略通过分析我国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结合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综合保税区要升级产业环节和产业门类,重点发展有出口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综保区通关效率;打造物流、贸易、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 综合保税区 自由贸易区 产业转型升

2、级综合保税区是目前我国除自贸区以外,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国家设立综合保税区的目的,是帮助地方在政策更为开放和功能更为完善的平台上,更好地承接外界产业转移、吸引优质资本和引进高新技术,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上海自贸区挂牌试点运作的新背景下,综合保税区要通过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一、综合保税区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一)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要求综合保税区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转型2013年,全球范围内的进出口总额达37.6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我国进出口总额

3、达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总量占全球11.05%,跃居全球首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种类也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7.3%,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航空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示范性平台,必须顺应新的发展趋势,依托政策和功能优势,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改变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境况。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产业

4、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全球企业之间的协作日益频繁,对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物流、通关便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二)国家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综合保税区以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强,过去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中共十八大会议中,中央政府强调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鼓励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开放性平台,要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

5、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引导企业提升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改造,向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综合保税区加强通关、物流、金融等配套环境建设2014年1-8月,上海自贸区累计进出口额为8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速分别比全国和上海市高出8.7和4.7个百分点。上海自贸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和相关部门在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出台的多重政策和创新措施。我国海关部门在上海自贸区出台实施了23项改革措施,使其平均进口通关时间较区外节省42.3%,平均出口通关时间较区外节省36.8%,大幅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通

6、关便利化程度。同期,期货保税交割仓库、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原油期货国际交易平台、国际融资租赁产权交易平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等平台建设和政策的落实,也极大的促进了上海自贸区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的大幅下降。据测算,上海自贸区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企业融资成本平均降低10%-20%。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目前开放层级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国内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综合保税区要不断加强通关、物流、金融等配套环境建设,因地制宜的建设平台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二、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现状(一)综合保税区对进出口贸易拉

7、动效益显著从全国总体运营状况看,综合保税区对进出口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截止到2014年9月底,国务院已批复成立41家综合保税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已有30家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2013年,全国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6%;其中,出口总额1251.6亿美元,同比增长43.0%,高于全国出口增幅35.1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9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进口增幅8.1个百分点。从区域分布情况看,“长三角经济圈”包含11家、“环渤海经济圈”包含8家、 “华南经济圈”包含7家,其中“长三角经济圈”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2013年

8、实现进出口总额约1.3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0%以上。(二)综合保税区主要产业仍处在产业链低端环节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的主要产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较低端的位置,入驻企业以生产企业、贸易企业、物流企业为主,主要业务涉及基础产品代工、原材料采购、货物航运等领域,研发设计、高端装备、精密仪器等领域所占比重较小。相当部分的综合保税区是在原有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升级而来,继续沿用原有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导致综合保税区产业仍处在低端环节。大部分综合保税区还是沿用过去依赖税收、进出口报关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吸引进传统的出口贸易、加工制造等企业入驻,没有充分发挥出综合保税区在研发、检测、

9、国际中转、虚拟港口等方面的功能集成作用,吸引科技研发服务、全球供应链管理、精密产品制造等企业入驻,提升综合保税区的产业链环节。(三)通关、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整体上,我国综合保税区现有的配套服务基本能够适应进出口贸易的需求,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一些综合保税区现有的通关模式和配套服务已经出现瓶颈。通关方面,部分综合保税区存在着进出口报关环节周期较长、部门协调性差、信息化的通关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阻碍通关效率提升的问题。近年来,部分综合保税区通过区港联动、集中报关等措施提高了通关效率。如成都高新综保区以英特尔作为试点企业,推行分送集报、自主运输等多重便捷的通关服务,使单票货物整体通关

10、时间缩短了6小时,由成都到大连的运输时间由2-3天缩短到1天。同时,综合保税区内的物流、金融等服务模式较少,综合保税区内可开展的仓单质押、融通仓、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等现代化的物流和金融服务模式较少,必要的物流平台、交易平台、金融结算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相对缺乏,制约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快速增长。目前,部分综合保税区通过服务平台的试点先行,带来了贸易总量的快速提升。如海口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商贸平台建设,并在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在服务平台的促进下,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商贸辐射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由2012年的15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69亿元,使得贸易额首次超过工业总产值(海口综合保税区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实现近80%的增长,成为海口乃至全省经济的新增量。更多内容请联系赛迪方略各产品过程检验的检验时机应在操作者对首件加工完成后自检,并判定合格。再由车间依据计划将需进行专检的部件填写报检单报检,在报检后首先由检验人员应检查车间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开展了自检,然后接受报检进行检验、记录及判定。-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