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467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执教者:雷州市第四中学 崔 博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五、细读品味小标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介绍了时代背景:一片混乱,一片黑暗 皇威犹在,旧习未除小标题:父辈们 赏析: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明确:运用短句,点出“我的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生存的艰难,同时让人感受到文章简洁、质朴的语言特点。小标题:每天

2、最高的享受知识卡片: 朱自清:我们对于过去的自己,大都像嚼橄榄一样,总有些甜的。我们依着时光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忆之路”上愈走得远,愈是有味;因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最远的地方是“儿时”,在那里只有一味极淡极淡的甜;所以许多人都惦记着那里。 “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请你赏析这段话。明确

3、:“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 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 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奶奶为我从袖子里面给我取出馒头的过程,既表现了奶奶的慈爱,也表现了 “我”对馒头充满热烈的期待。小标题:开始认字 作者对于开始认字这件事印象不很深刻,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什么?“不记得”,“无论如何也记不起”,“也记不起”,“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条子也没有”。 表现了当时家境的贫寒和学习条件的恶劣。小标题:离开故乡 作者离开故乡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难过) 从文中“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

4、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可看出。 1、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却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弥补不了内心的思母之痛,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物质上的煎熬还要苦。这既表现了“我”对父母、故乡强烈地思念之情,也表现了“我”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辛酸与无奈。 2、通读全文,作者在“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实际上指出了季羡林散文的三个主要特点:善写身边琐事,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例如:“我”捡散落的粮食,吃死面饼子的段落。既有整日捡拾谷麦的辛苦,又有吃到美味的兴奋,还有“逃离”母亲“追打”、独自享用面饼的窃喜,其中还包含了母子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