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977337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阅读技巧大集阅读技巧大集结结 1 1、标题作用标题作用: (1)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2)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给文章加上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找文章的核心人物、事物、事件等。 人(人物特征+所叙述的人物) 物(事物的特征+所叙述的事物) 事(事件的性质+所叙述的事件)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 小摄影师/窃读记/无奈的选择 2 2、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扩展标题法扩展标题法+ +六要素概括法六要素概括法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概括文

2、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开头、结尾结尾或中间中间。 概括文章内容:涵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思想情感。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本文的中心句是“” 。 文章记叙了 (描写了、 说明了) , 表现了 (赞美了、 揭示了) 抒发了。 (2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 表态度 结合自身谈原因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 1、 我觉得(本文主旨/思想感情)。 我认为很重要, 因为。 2、 文章记叙了 (描写了、 说明了

3、) , 表现了 (赞美了、 揭示了) 抒发了 3 3、句子分析: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本身的它本身的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技巧汇总记叙文阅读技巧汇总 第 2 页 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如何理解“(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XX 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性格特 点)。 (2)分析:)分析:指出指出修辞修辞+语言效果语言效果+表现特点(性格品质)表现特点(性格品质)+作者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常用修辞手

4、法作用 a*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XX 比喻 XX,表现了(事物)的特 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体现了感情。 b*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XX 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c*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加强了语气,着重强调了 (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d*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若文中或结尾出 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5、 f*借代:用 XX 代 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g*引用: 引用诗句,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 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或 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h*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表层意思 联系上下文,分析深层意思 作用, 如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起、 过渡、 铺垫、 总结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选择 “形象生动、 清新优美、 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 韵和谐、节奏感强” 。 第 3 页

6、 4 4、文章运用文章运用的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写作手法及作用:作用: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明确写作手法 (前后照应、 欲扬先抑、 象征、 讽刺、 衬托) 结合原文,谈作用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使用了的表现手法, (作用)。 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象征: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 性和

7、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 性格、 思想、感情等。 对比:以 XX 和 XX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 XX 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 XX 事物/事情作暗示,为下文 XX 情节发展作铺垫 烘托、 渲染: 表现了 XX 环境, 营造了 XX 氛围, 抒发了 XX 情感, 突出了 XX 主题。 5 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作用 外貌(肖像):

8、描写了的样子,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表现了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表露人物 XX 感情,揭了 人物 XX 的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运用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显示人物 XX 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 复杂的 XX 心理进行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 XX 精神世界。 (2 2)环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作用文章着重描写了X环境, 烘托一种XX的气氛, 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作 用 作 用 第 4 页 的景物描写, 写出了的景色 (或环境) ,

9、交代了人物的烘托了人物 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6 6、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采用了?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结合原文,谈记叙文中该表达方式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力。 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

10、、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 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记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说明:使文章说理透彻详细,语言精准,结构严谨。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表达方式,(作用) 。 7 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表现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体现 不出与事实不符。 8 8、 一句话中某两

11、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不能互换。 作 用 作 用 第 5 页 9 9、线索顺序、线索顺序 1 1、线索、线索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明确线索 (核心人物、 事物、 事件、 事件、 地点、 作者情感) 作用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本文的线索是,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 2、顺序、顺序 命题形式:

12、命题形式:本文的顺序是什么?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明确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 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 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 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 公的性格)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更加突出。 1010、某段某段/ /某句在文章某句在文章起什么作用: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13、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1111、仿写句子、仿写句子: 句式结构相同,包括:修辞相同,字数相近,词性相对 逻辑正确 注意情感的积极性。 还记得有哪几种线 索吗? 第 6 页 结合原文分析 1212、对联。对联。 讲究押韵,讲究“仄起平收”。仄音:上声、去声;平音:阴平、阳平 修辞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公式: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1313、读图题。读图题。 公式: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

14、题词或 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 (写成 1、2、3)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 A 联想到 B,A、B 具有共性。 一、说明方法一、说明方法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明确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 作比较、作诠释( “两列两比,下诠分举” )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本文使用了说明方法,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

15、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理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作 用 作 用 说明说明文阅读技巧汇总文阅读技巧汇总 第 7 页 依照常识回答 答题范例:答题范例:启示: 建议: 二、理解词句二、理解词句 命题形式:命题形式:文中“”一词是否可以删掉?原因?(多表示程度、数量、 范围或性质的词语) 答题思路: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