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280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记忆中的“味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 喝教学设计 都江堰市塔子坝中学 杨梦笛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理解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3.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老北京人印象中的“北京”

2、又什么样子的呢?(播放胡同之韵片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老北京胡同里时常回荡着的一种特别的声响-“吆喝”的文章。(板书课题)二、读课文,品吆喝,整体感知文意1、什么是吆喝?(学生自由发言)播放磨刀篇吆喝片段。(学生初步感知北京吆喝,交流感受)2、快速地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吆喝?(背景音乐京调)生速读,圈点勾画。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的纠正字音。3、这么多的吆喝中, 你感兴趣的吆喝有哪些?模仿模仿,并说明理由。(内容、语调、语气、情态、效果)4、生自由表演,交流品读:例如:“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蒸

3、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生点评。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京白”特色。教师示范一种吆喝:“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生归纳总结,文中吸引人的的吆喝究竟要具备怎样的技巧?明确:内容、声调变化、合辙押韵。(

4、多媒体展示)5、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能举几个例子吗?例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生各抒己见)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1、这么多的吆喝,你来写会按什么顺序来安排?(请班上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2、作者是怎么安排的?生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教师酌情点拨,齐读关键语段)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明确:早晚四季 时间顺序。(多媒体展示)3、作者是否用

5、一样多的笔墨来描写这些吆喝?(勾画过渡衔接语句)讨论明确:详略得当 过渡衔接。(多媒体展示)四、再品吆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1、播放卖布头片段,思考: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描绘这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和这群民间艺术家的?2、生勾画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讨论明确:喜爱 怀恋 敬意 惋惜(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感受文化魅力,传承传统文化1、由萧乾的话“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引发师生对“文化遗产”(物质 非物质)的讨论。2、师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讨论中

6、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媒体展示) 六、小结 冰心:“谈到吆喝,至今还使我动心的,就是北京的市声!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当我们晚年回忆起大家为抢救文化所做过的努力,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七、作业设计1、搜集身边的吆喝声2、创作吆喝词(都江堰的特产、旅游胜地、新面貌、新变化)3、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板书设计: 吆 喝 早晚四季时间顺序(萧乾)传承文化声乐艺术民俗风情详略得当过渡衔接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作品吆喝,选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一单元中。这个单元的学习就是

7、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进而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孩子对于老北京的印象是模糊的,对老北京的吆喝更是陌生的,因此导入新课时,我播放了胡同之韵片段,就是为了用多媒体为课堂渲染出一种浓浓的京韵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跟随着我的思路走进课堂,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成功的。为了让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从欣赏胡同吆喝声上升到感受文化熏陶的层次,领悟作者情感,我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提问,使学生能够渐入佳境。学生自由模仿表演的环节,教师适时的加入,这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更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品析完语言,感受着吆喝词儿的韵味儿,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探究文章结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最

8、后,体悟作者的感情,藉由萧乾老先生自己的话,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一种浅表的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引发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思考,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文学,变得活泼有趣,雅俗共赏。承担这堂市级示范课,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因此,无论我研读文本,分析学情,搜集资料还是设计思路,都经过反复地斟酌考量。最后在课堂上呈现的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渗透,新教法的展示,课堂教学效果都不错,领导和同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我知道还有些地方做的不尽如人意,比如:我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接收更多信息,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我把字词和作家作品放到了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只是在课堂上适时地纠正补充。这样,可能会让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钻了空了,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课后做相关练习时应巩固强化。另外,对于学生的点评,应该更到位一些。设计吆喝词,课外练笔,应加强写作指导。总之,无论从备课、讲课还是课后反思,我都从中获益匪浅。我想,如果能借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积淀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人格品味,那么语文课堂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