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264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镜头,一个男孩在获救时,躺在担架上向救助人员提出喝可乐的要求;一个女中学生获救之后回忆,她跟同学被压在废墟下面时,曾相约一旦活着出去,要一块儿大吃一顿。可见,人在因遭受饥饿而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求是无比迫切的。我认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也应该是喜欢美食的。大地震发生之际,为了表示对生命的热爱,我这里贴一篇旧作,来一次关于美食的精神会餐。美食家苏东坡丁启阵 毫无疑问,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超一流的美食家。我们所说的美食家,不是说他一生糟蹋过多少龙肝凤胆、山珍海味,赴过几回满汉全席的宴会。主要是说他能够真正懂得食物的价值,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粗

2、茶淡饭也能品尝出无限的滋味。当然,也要吃得够广,够杂。吃喝之后,更不能打几个饱嗝,然后就无所事事,只等着排泄。还得吟诗作赋,用语言把食物的妙处、吃喝时的美好体验一一表现出来就像苏东坡那样。 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颇为不顺。他也不像屈原、杜甫那样执著地忧国忧民,他要表现他的潇洒旷达。很自然,在人生道路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就会把相当多的兴趣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品味上,饮食享受因此就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重要内容。当然,家乡蜀地物产丰饶,也造就了苏轼讲究吃喝的一张馋嘴。他自己就曾总结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沙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

3、囊。”(初到黄州)这里边当然有牢骚,但是,饮食兴趣却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这一类的话,苏轼说过很多。请看:“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过淮)“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馀。”(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三馀指冬季、夜晚、雨天)于苏轼,常常是失之官职,得之食物。在流徙之地吃到新鲜的地方特产,也成了一种仕途失意的补偿和安慰。被贬官黄州,他吃到新鲜的稻米饭,便写诗道:“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

4、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东坡八首其四)仕途顺利吃官仓陈米,仕途蹭蹬却反而吃到新鲜稻米。苏轼这种大失小得都要感到庆幸、都要高兴一番的精神,实在值得大大提倡。 我认为,苏轼对饮食如此重视,跟那时候物质生活比较艰苦、他曾经挨饿,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一直做着太守一类的地方官,但是,食物也不总是很丰富的。到颍州上任没多久,发现公款没有了,厨房里一片萧索。吃了一顿饱饭,也并没有消除空虚感,“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在密州、黄州时,也都曾经受到过饥饿的威胁。在密州,有一天为了求得一饱,堂堂太守的他竟然跟同僚刘廷式一起,“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后杞菊赋

5、)。难怪他会吟出“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这样寒酸的诗句(次韵孔毅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饥饿中的苏轼,也会来一下精神会餐。在北方冬天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他忽然就想起了春天的美味佳肴:“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鲙缕堆盘纤手抹。”他更想起了家乡冬天仍然生长的各种蔬菜,想起了香菇葛根,想起了苦笋江豚。简直就要流出口水,恨不得明年就回到老家去(春菜)。这真是:饿人知食美。 毕竟是一方的父母官,饥饿时候到底是有限的,苏轼还是有机会品尝到了各地的美味佳肴。“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

6、初脱泉”(和蒋夔寄茶)。苏东坡的口福,不是一般的人所可比拟的。 苏东坡在老饕赋一文里,给我们描写了他理想的一桌宴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菜肴计有:猪脖子肉、秋蟹、蜜饯、羔羊、蛤蜊、糟蟹,都是很容易办到的东西。可见,苏轼的美食不是铺张浪费型的,而是经济适用型的。鱼不但孟子喜欢,苏轼也喜欢。苏轼喜欢的鱼有黄鱼、鮆鱼、鲈鱼,甚至还有河豚。吃黄鱼最痛快的时期,是他年轻时在湖北某处叫沙头店的地方,“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渼陂鱼)。鮆鱼是江南水产,唐人张志和说“桃花流水鳜鱼肥”,苏轼却说“桃花流水鮆鱼肥”(和文与可洋川园池寒芦

7、港)。吃鲈鱼当然跟晋人张翰(季鹰)有点关系,自从张翰为了家乡的鲈鱼莼菜而弃官不做,从洛阳跑回江东老家,吃鲈鱼就成了一种名士排场。苏轼吃鱼,吃煮熟的鱼,当然也吃生鱼。“更有鲈鱼堪切鲙,儿辈莫叫知”(乌夜啼寄远);在惠州有一次买到非常便宜的鲈鱼,拿回去让人“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三)。所谓“鲙”,跟今天所说的“刺身”(生鱼)是一样的意思,不过跟今天日本韩国切厚片的吃法不一样,中国唐宋时期流行吃如雪的薄片。其实,吃生鱼片本是中国传统。中国丢弃的一些做法,总在今天的日本韩国得到保留,被他们称为传统;然后回到中国,又成为时尚。苏轼吃鱼不少,写吃鱼

8、的诗词也不少,最成功的当为有关河豚的一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前两句中的物全是景物,竹、桃花、鸭都不是用来吃的;后两句中的物,都既是景物也是食物。景是美景,足以赏心悦目;物是美味食物,足以一快朵颐常言道:冒死吃河豚。有纯景之物(竹、桃花),有似食物却是景物之物(鸭),有兼有景物与食物之物(蒌蒿、芦芽、河豚),真假相掺、虚实相间在这一点上,这首诗的技术难度比张志和的那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要大一些。这是一首不言吃而写尽口腹之乐的诗,极尽风流蕴藉之能事。苏东坡中年发福,是个大腹便便的胖子。他有胖子的共同爱好:吃肉。没有肉吃的时候

9、,他就惦记吃肉。在儋州听说弟弟苏辙瘦了,想到儋州难得吃到肉,就想象着自己也可能变成瘦子,“相看会作两癯仙,还乡定可骑黄鹤”(闻子由瘦)。东坡先生太悲观了,瘦身哪有那么容易的。“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和陶拟古九首其四),也应该反过来理解成东坡先生在那里抱怨没有肉吃。因为孔子曾经在听到古代宫廷音乐韶之后,说自己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也由此文人就都愿意说自己喜欢吃肉。苏东坡最有名的吃肉故事,当然是发明“东坡肉”了。有一种说法,苏轼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的名菜,他还将具体做法写成了一首诗,食肉歌,如下: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

10、州好猪肉,价贱如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莫当官。诗都说是后人伪托,东坡发明“东坡肉”也只是民间传说。但是,这伪托和传说都合乎东坡的性情,也很有趣。今天饭桌上端上来这一道菜,诗和传说都是开胃的佐料。 当然,家常杂食苏轼也能甘之如饴。在汤阴有老部下送他豌豆大麦粥当早饭,他竟然当成美味佳肴,吃得津津有味,“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并且专门写成诗向儿子们炫耀(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苏轼跟大麦有缘。有一年他家收获了二十余石大麦,出售很便宜,那时正好粳米吃完。他就让奴婢们舂了大麦做饭用。于是,苏家开饭就很有趣:“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

11、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后来东坡让厨师加以改善,加些红豆进去,据他自己说非常有味道。他的妻子就嘲笑说那是她丈夫发明的“新样二红饭”(小品文二红饭)。大麦之外,海南时期,“芋”(不知道是芋艿,还是土豆。我倾向于是芋艿,敝乡有“烂芋头抵粽”的说法)也因为救过他饥荒,而让东坡先生念念不忘。“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甚美”(书煨芋帖)。“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他还曾经说过“日啖薯芋,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这样淡泊名利的话。这话其实跟“日啖荔枝三百颗”是一样的境界、意思,只

12、是没有那么有名罢了。 苏轼一首浣溪沙词道:“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讲究饮食,决不一味地追求大鱼大肉,他很懂得合理搭配。这其中当然有营养平衡、保健养生的道理,也有对于田园诗意文化传统的继承。从陶渊明到杜甫,都讲究绿色蔬菜的食用。苏东坡爱吃的蔬菜不少,蒌蒿、芦笋上边都已经提过,不再重复。此外,蕨、蘑菇、笋、芥兰都曾经写入诗词当中。“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与蓼师行园中得黄耳蕈)“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拳”(雨后行菜圃)。其中就有蘑菇(黄耳菌、白菘),也有蕨。爱看竹,爱吃笋都是文人雅士的传统这种传统大概形成于东晋名士,苏轼不但

13、不例外,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可以说是食笋发烧友。他的朋友里也不乏爱吃笋的。有一次苏轼给文与可的唱和诗里有这样一首:“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和文与可洋川园池筼筜谷)据说文与可接到苏东坡这首诗时,跟妻子游玩筼筜谷之后,烧了笋在吃晚饭。打开信封,看到这诗,“失笑,喷饭满案。”原来胸有成竹之前,先须“腹有成笋”。近些年在北京的饭馆里开始出现一种新式菜冰镇芥兰,翠绿爽口,是本文作者喜爱的一道菜式。其实早在九百多年前,苏东坡就已经在那里吃上了。“芥兰如菌蕈,脆美牙颊响”(雨后行菜圃)。 景色也好,美食也罢,家乡的总是难忘的。苏轼就对从小吃过的几样家乡蔬菜念念

14、不忘,这其中有棕笋(所谓“木鱼”),有巢菜(有人说就是豌豆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说的就是棕笋。巢菜,因为苏轼一位名叫巢元修的好朋友特别喜欢,苏轼就仿照晋人孔融故事(有人跟儿时的孔融开玩笑说孔雀是孔家家禽,孔融马上回敬说那么李子就是你李家的水果了),开玩笑地称其为巢元修的“家菜”“元修菜”。苏轼自己也特别喜欢这种菜,元修菜一诗对这种菜的样子、吃法有生动的描写:“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叶细而丰。”“烝(蒸)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看起来的确很像豌豆苗。 有饭有菜,还需有羹。美食家苏轼发明

15、了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苏轼在田野间制作的,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芦菔(就是萝卜)。俗话说“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因此东坡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更有一款金牌东坡羹,名字叫“东坡玉糁羹”,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发明的。“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味道实在是太好,具体制法苏东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谱,只告诉我们主要材料是山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