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211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巧抓诗词情感缰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抓诗词情感缰绳,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挂 , 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 惊起却回头, ,寂寞沙洲冷。,Q1:上片通过哪些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Q2:下片中你悟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缺月,疏桐,孤鸿影,宋 苏轼,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静、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我体悟到作者抑郁寂寞,孤独痛心的心绪;从“拣尽寒枝不肯栖”中又

2、读出了作者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也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漏断,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途坎坷。 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野 望 【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 ,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日秦国,唐 周朴,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3、牛马放多 ,原田耕破 存。 云和积雪 ,烟伴 。 数里 行客路, 。 【注释】萦纡: yng y 盘旋环绕。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荒郊,春草尽,古碑,苍山晚,残阳,绿树昏,黄沙,不堪回首思秦原,怀古,(临古地 思古人 忆其事 抒己志),过山农家 【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即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辋川六言(其五) 【唐】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

4、】 辋川:地名。 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诗人向往的是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赠从弟 【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不倒与历经严寒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勉励自己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 陆游 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5、 【注释】 1、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 2、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3、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Q1这首词写出了作者闲居时哪些生活片段? 写出了采药、买酒、醉弄扁舟等生活片段。 Q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之感,以及通过“作个闲人样”这句得出作者并非一个真正的闲人,这是一种报国无力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无奈。,采药,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奉恩旨从被贬之地岭南北归洛阳,途径汉江时所作。 Q1:诗中哪些字词写出了诗人贬居岭南的孤寂痛苦的生活?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外”:写出了贬居之地的偏远,与外界隔绝;“断”: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讯中断,孤苦寂寞;“复”:表明了作者长夜难捱,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Q2:后两句,按照常理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为何这样写? 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固然日夜思念家人,急切希望得到家人的消息,但同时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遇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