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7050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数量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货币数量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货币数量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货币数量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货币数量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数量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数量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主要内容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目录隐藏 1 概述 2 理论内容 3 历史证据 4 代表人物及著作 5 早期货币数量论 6 近代货币数量论 7 理论与假设 8 货理论发展 9 经济实况考察 10 对中国的意义 11 相关词条 1

2、2 参考资料 货币数量论-概述 货币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经过了“实证”的理论。它的“可接受性”或“正确性”至今还有大量的争辩之声,在现代社会里,它的“有用性”则几乎没有多么大的争议。货币理论史上有一个直观易懂却又争论不休的理论,这就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有古典论和现代之分。古典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货币数量多了,商品价格就上升;货币数量少了,商品价格下降。在这种货币数量理论里,货币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得到这种工就会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得到货币数量多,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就多,商品价格上涨;得到的货币数量少,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商品价格就下降。由于这种理论有许多生活的直观经验

3、支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具体讲,货币数量多了,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多了,人们可能保留一些货币,也可能使用一些货币去购买商品,这并不一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同样货币数量了,人们也可能动用原来的货币“资产”,保持原有购买力,或是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它可能带来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并不影响 货币商品价格。这种理论仔细地思考起来,同样有生活直观经验支持,如发到手中的货币工资,只有一部分会用去购买东西,另一部分会留存起来,因理解起来也不困难。弗里德曼就现代货币数量论者。根据他一生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在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前提下,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至少是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必定会对商品的价

4、格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回到古典货币数量的轨道上来了。特别地,对于货币数量较大幅度的变化,尤其是货币数量大幅度的增加,相应地将必定带来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或通货膨胀,而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特别是通货膨胀,乃是一个经济体存亡的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弗里德曼为,一个社会的货币数量问题,太重要了,重要到甚至于关系一个国家政府的生死存亡。货币数量论-理论内容 债券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MD/P=f(Yp-RmRe-Rm,e-Rm)。其中,MD/P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表示

5、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ae/aix=ad/aix-as/aix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r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对于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

6、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战争割引国库债券对ae/aix=ad/aix-as/aix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经济中利率上升

7、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e-ae/aix=ad/aix-as/aix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

8、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货币数量论-历史证据 白银货币第一:美国历史上通过的1873年铸币案,白银作为货币的法律地位被取消。1792年以来,美国法定实行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由于金银本身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黄金市场价格高于货币法定比价,因可自由铸币或回炉成金属,黄金就进入商品市场而没有成为实际货币,白银是直到1834年事实上的货币。随后,1834年美国又通过了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法比价调整法案,它使得黄金作为货币与白银的比价高于金在商品市场上与白银的比价(1850年美国加州和大利亚发现大金矿,加大了这一比价之差),这就又使得黄

9、金成为了事实上的货币,而白银几乎退出了货币舞台。这样不同货币本位的两个历史阶段,说明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场比价较低的金属成为货币,而比价较高的金属回到商品世界。在这种格局下,货币数量是变化着的,它们影响到了商品的价格。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1792年到1834年,此间白银是实际货币,由于白供应量相对充足,货币数量不存在短缺问题。但1834年开始,白银逐渐退出货币领域,货币供应就只有黄金了。因黄金自然产量有限,货币数量短,结果必定会是商品价格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历史有了另一种行进方式。唯一黄金本位货币情况下,通货紧缩对于经济发展不利,为了增加货币数量,美国出现了不可兑换的纸币。这

10、说明,通货紧缩如果不能因为白银再币化,就会导致货币脱离黄金形态走向纸币形态。加上美国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政府不得不扩大开支,从1862年开始通过印刷机印制了大量的绿背纸币(Greenback),结果就有了黄金和纸币并行流通的现实,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战时的价格水平达到了战前的两倍多。1873年通过的取消白银货币法案,有点历史的怪异性。本来,在金银的货币法定比价低于金银商品的市场比价情况下,黄金作为货币更合算,白银几乎自动地退出了货币领域,这时黄金就是实际上的单一货币。这项法律的通过,不再允许白银成为货币,结果完全切断了白银可以按照商品市场要求再成为货币的通道,货币的数量就完全彻

11、底落到黄金一种货币身上了。一方面它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它引导出了不可兑换纸币历史的开端。由于白银不再是货币,1873年至1896年,美国的实际价格水平按1.7%的水平一直降。由此而来,货币数量的足,推动了美国不可兑换纸币的历史发展进程。从那时开始,美国人发行不可兑换纸币的历史就没有再停止过,美元钞票至今还有“绿背”的叫法就是明证。也是从那时开始,世界上被称为严重的、恶性的、奔腾的通货膨胀都相继地出现过。罗斯福第二: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导致中国结束了银位的货币制度,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白银购买计划。这使得美国的白银作为货币的数量大大

12、增加,在美国国内形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32年到1937年,白银购买计划促进了美国的货币增长,引起物价上涨,一般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十四,批发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三十二,农产品价格涨了百分之七十九。同时,白银购买计划得中国的白银大量输出,导致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白银的输出,引起货币数量的急速减少,市场物价下降使产出受到严重影响,国民党政府发行不可兑换的纸币就取银本位制而代之了。对于弗里德曼来说,这两个历史片断的特殊意义在于:一,金属货币情况下,同样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出现,货币数量对于商品价格的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绝对的;第二,金银本位货币演进到不可兑换的纸

13、币,银货币数量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金银货币数量不足带来了纸币历史的开端;第三,不可兑换纸币的数量没有了自然产量的限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就不再有边界了,相比较而言,通货膨胀更容易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也时有可能发生。货币数量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休谟。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论,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50年代起,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

14、,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年)货币稳定方案(1959年),价格理论(1962年)等。货币数量论-早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家C.-L.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 早

15、期货币数量论注重对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质的概括。万萨蒂认为,货币数量增加,货品价格自然上涨。蒙塔纳里则将交换的货品与流通的货币相对比表明价格的变动,而且他认为有一般物价的变动与个别物价的变动之分。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者,曾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其生产及运到市场上所必须的劳动量。但是在他看来,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重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货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价格是货币供求不均衡时的价格。他继承了洛克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供给。而且他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16、一旦货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还是银行券,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要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 货币数量论密尔集早期货币数量论之大成,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有了它能够迅速而便利地交换,没有它也不过使交换缓慢和不便而已。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既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也决定于市场商品量。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即市场上的商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商品量;当市场上的商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此外,他还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比例上涨,若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两倍,物价亦必上涨两倍 。若货币量一定而商品减少,物价亦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