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041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登高 ,杜甫,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意境。,诵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诵读 思考,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缘景明情: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研读,缘景明情,自读诗歌,思考讨论: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诵

2、读,借景抒情,意象(景物)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意境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凄凉悲苦,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漂泊孤独无依。,飞鸟,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思考:,也是百姓流离失所的写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可不以感到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诵读,缘景明情,意象(景物) 仰观 风 天 猿

3、 (绘形绘声) 俯察 渚 沙 鸟 (绘色绘动) 仰观 落木 俯察 长江,意境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情感:孤独 沉郁 悲凉,景中含情,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思考:,万里,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常,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多,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独,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 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 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 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

4、忡。,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 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 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 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罗大经鹤林玉露,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 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思考:,“悲”的含义: 秋日肃杀、羁旅异乡、 孤单一人、晚年多病、国难家愁、重阳断酒、壮志未酬。,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诵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

5、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写作背景,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无边落木,俯

6、仰宇宙,不尽长江,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面对着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自然,再看看自己沧桑的白发,老病的身躯。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从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能体会出诗人 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与人世沧桑的无尽感慨。,(四)诵读,语言,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

7、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五轮诵读,吟咏诗韵,小结:,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探究:怎么理解杜甫诗作中的“悲秋”情怀?,点拨: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