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6765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案(三课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全程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

2、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

3、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解题(学生课前搜集,教师做补充)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

4、.),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

5、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壬rn戌x 属zh客 窈yo窕tio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 倚歌而和h 愀qio然 舳zh舻l 山川相缪lio 酾sh酒 横槊shu 渔樵qio 江渚zh 匏po樽 蜉f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 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6、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2、 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 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四自由朗读课文,

7、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浩浩乎:广阔的样子。 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

8、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第二课时 课文结构及鉴赏(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找出原句)教师明确: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二)、集体朗读作者为什么乐,又为什么悲?怎样从乐转悲,又如何从悲转乐的?我们一段一段的分析。(三)研读第一段1、默读,思考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

9、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古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喝酒、唱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是放纵吗?不是,大家看一下注释怎么解释的,任,在这里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板书:诗情乐。4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

10、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5、齐读第一段,要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四)研读第二段1、朗读。2、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这首歌有谁的风格?(生答:屈原)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苏轼也要寄托忧愁吗

11、?明确:苏轼的政治遭遇: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检查学生课前资料搜集乌台诗案)。用病逝前两个月所作的自体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正是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作团练副使时,大家说这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啊?(生答忧愁)4、再回到课本,看第二段,第一句延续上段写乐而歌,紧接着感情由乐转悲。那么他是从哪里开始转悲的呢?他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明确: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

12、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5、问:你们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前后讨论后发言)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在离骚中,屈原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美人比作楚怀王。这个意象从离骚起,就开始具有政治寓意,或者比作君王,或者比作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在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苏轼在这里借用离骚的意境,正是为了写出自己与屈原相似遭遇引发的相似的心境,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

13、想无法实现,悲从中来。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6、朗读:体会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第三课时(一)研读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 2、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几层悲意,都有哪些悲呢?明确: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风流总被雨风出

14、去”之悲,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悲。A、英雄不在之悲(板书)。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 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此二悲也。这是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悲,B、人生短暂之悲。(板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是多次的意思。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C、理想现实矛盾之悲。(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

15、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几层悲情转换中,有一个其关键作用的虚词,是?(况):“况吾与子”之况。一个况字将作者从怀古转为忧今,从感叹他人转为哀叹自己。3、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也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4、通过第三段,看情景理如何结合?(重点) 通过客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