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974269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料(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习提问:,1、什么叫实践?,2、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预习提问:,1、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2、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二、 实 践 和 认 识 的 辩 证 关 系,一、实践,1、含义,2、特点,3、形式,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堂探究二探究2:(教材第44页): (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启示我们只有勇于尝试、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人的正确认识只能源于实践。,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

3、东,材料一: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走进文学,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记 笔 记,认识从哪里来?,注:认识的唯一来源,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实践,(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记 笔 记,2.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 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 是说( ) A.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D.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

4、都是正确的,特点,与材料不符合,5.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B. C. D.,夸大,课堂探究三(教材第44页):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探究提示: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

5、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走进科学,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进生活,记 笔 记,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新问题,遇

6、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实践,提供,新认识工具,认识发展,促进,锻炼、,认识能力,实践,提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练一练,课堂探究四(教材第45页):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是非能够说清楚。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是事实,看实践的结果。,(主观)认识只有回到

7、(客观)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士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 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他们谁说的对?,实践,再实践,符合,实践结果,指导,对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产生,不符合,认识正确,认识错误,产 生,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A、主观认识本身不能回答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只能用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来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注:科学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010年7月,圣元奶粉被疑导致女婴性早熟,8月15日卫生部通报圣元奶粉检测结果,各项

8、检测值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证实食用圣元奶粉不是导致女婴性早熟的原因,这说明 A错误的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践证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要待十年期。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名言赏析:,错误观点:,是非莫辨 有用即真理、拳头即真理。,记 笔 记,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

9、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我们认识(学习)知识的目的和归宿是什么 ?,实践!,课堂探究五(教材第46页):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思考: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走进社会:,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名言赏析:,记 笔

10、记,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 认识 再实践,来源 动力,检验 目的,指导,产生,实践,阻碍,认识,决定,促进,错误,正确,指导,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实践是认识的母亲,认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出真知,认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材料不符合,不符合,与材料不符合,3.2010年9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责任,落实措

11、施,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工作。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与认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与材料不符合,与材料不符合,p、30,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

12、,世界观,方法论,【应用范围】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宪法的修改;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德治国;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例词略,1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

13、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C,3古人云:“知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古人的话体现了(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实践是获得正确理性认识的唯一途径 4下列句子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哲理一致的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D,二、非选择题 6.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14、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低 碳生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性。,范围,方法:原理+材料,类型,(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

15、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C,A,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