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3865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 王小风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人文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我们知道,现代中学教育肩负

2、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因此中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健全人格,即注重学生品格、意志、道德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谈几点思考和做法。一、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的选文有了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3、,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人文内容,都可以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面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应该读读优秀的经典作品。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发学生不断去读,去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像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作精神的漫游,品德的陶冶,去探索人性的精神支柱真、善、美。以

4、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我们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词句之美,韵律之美,意蕴之美,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寄托于词中的伟大理想与豪情壮志,鼓励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要让学生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受委屈,不得志的时候,然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决不能因为自己受了点委屈就不顾集体、国家的利益,更不能像汪精卫等人那样,为了一己私利去当汉奸卖国贼。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时,要让学生体会讽谏与直谏的区别,讽谏与直谏相比的优势,从而让学生

5、学会让“良药不苦口”的方法,学习怎样向父母师长及同事提意见。可以说,这些做人的道理、原则,高中语文教材中几乎全都涵盖于其中了。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教材,就一定能恰到好处地把教材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二、注重传输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

6、、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会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

7、、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三重视创设情境,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人文素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

8、,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为学生选择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上网查找荷塘月色相关的画面,并结合配乐朗诵制成课件,用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欣赏散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并通过这样一些问题:(1)荷塘月色一文传达出作者当时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文章重点描写

9、了月下荷塘之美和荷塘上月色之美,作者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章结尾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又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讨论、交流,这样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这样使课堂从始至终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身教总是重于言教的。一个人文素养低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出人文素养高的学生来的。何况,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教育者自身的素养低,平时的言行不注意修养,举止不得体,语言不文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

10、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所以,如果文明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人,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做一个高素养的人;要求学生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否则,即使我们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口语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人文教育渗透得再好,强调得再重要,也是做无用功。教师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人文素养高的人,为人师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为此,我们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读文史哲方面的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读品德修养方面的书,以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多读艺术方面的书,以扩充自己的兴趣;多读专业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

11、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好、教学水平高、兴趣爱好广的、一专多能的教育家,而决不是只满足于一个“教书匠”。如果能够如此,我相信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精心塑造人文品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

12、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参考文献【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2】覃波语文新视野 四川人民出版社【3】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 北京出版社【4】蒋均涛 语文审美新论 巴蜀书社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