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3858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能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2、 激发学生想象力,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中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3、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教学重难点: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豪迈气概。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诗词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边塞诗词有哪些?(幻灯片展示部分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一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词。但

2、是,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生: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师: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幻灯片展示背景)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二、 提出问题,互助交流师: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副怎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

3、边塞大漠风光。(一) 赏析上阕问:思考边塞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明确:(1)“异”字可以概括边塞景色特点。“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中原没有的。(3)“千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色特殊背景。(二)赏析下阙问:诗

4、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几个字上面?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明确:“泪”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1)“浊计”。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这里用的是后汉书窦融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2)“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信中难免生出无尽的悲凉。(3)“人

5、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头发都白了,眼泪流下来。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四、教师引领、情境朗读引导: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雁阵斜阳的凄美风光,看到了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看到了词人停杯垂泪.就让我们饱含感情再次朗读,读出诗人的惆怅、思念、悲凉、豪迈吧!五、总结:这首词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的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整首词将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和怀乡思家的真情融合在一起。热爱家乡的人才会为保卫祖国而舍生忘死,才不会做毫无留意的衡阳之雁。板书设计: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衡阳雁去上阙写景 边声连起 (异)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千嶂孤城 下阙写情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