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3366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伤仲永(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地努力。”反过来,一个天才,如果不勤奋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且看王安石的伤仲永,见证方仲永这一天才的命运变化吧!,新课导入,R 七年级下册,第5课 伤仲永,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简介,仲( ) 隶( ) 尝( ) 啼( ) 焉( ) 邑( ) 扳( ) 谒( ) 称( ) 泯( ),zhng,l,chng,y,yn,t,mn,y,pn,chn,字词注音,整体感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对此(感到)诧异。,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文词对应解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此。,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扳():通“攀”,牵,引。,以此为有利可图。,文采和道理。,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四处拜访。,立刻完成。,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3、。曰:“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没有达到(要求)。,他。,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王安石的自称。,通达聪慧。,“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

4、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属于,曾经,题上,完成,渐渐,有的(人),四处拜访,相当,消失,承受,胜过,能够,词语解释,其,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词多义,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于,他的,代方仲永写的诗,这样,他,他的,引出对象,在,表示比较,介词,从,词类活用,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父异焉:,对感到惊奇 把当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认为有利 对感到惊异,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

5、些变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他幼年天资过人。,“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他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合作探究,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是成才的关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这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证明与被证明,重点,借事说理,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

6、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叙事部分为什么详写仲永的才能初露?,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为仲永: 为仲永之父: 为邑人:,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为名利所困,不使学,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研读赏析,“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造成他命

7、运的家庭背景。,品味语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你知道哪些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吧!,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写作鉴赏,1.语言精当,平实含情。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

8、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2. 寓理于事。 文章以方仲永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作者先叙后议,读后给人以深刻启示。尽管作者在文中的叙述和文末的议论中对方仲永的天资作了不适当的渲染,但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是正确的。,3.对比鲜明,先扬后抑。 仲永三个阶段的才能,形成鲜明对比。幼年时可谓天资聪颖;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

9、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作者有意运用这种鲜明的对比,促使人们去探求仲永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达到警醒的目的。,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到后天教育学习才是成才的关键因素。人的天资无论有多聪慧,如果不认真学习,也是难以成才的。我们真为方仲永感到惋惜;我们更应从他身上汲取教训,勤奋好学,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课堂小结,课堂辩论:请同学们以“学生成绩好的关键”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赛吧! 正方:天生聪明的孩子成绩好。 反方:认真学习的孩子成绩好。,课后作业,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

10、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课后题参考答案,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这一段采用的是详写,突出体现方仲永的才能的确是“受之天也”。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以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1、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

12、教育。作者认为两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之意 3.余闻之也/久。,以前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不知道如何断句的话,那么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了。 考试时经常有这种题目,要求你分辨出所给的选项中哪些是对的或错的。一般说来,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是以意思来区分的。一个词语内部不能断开,比如“父母/收族”;一个句子成分内部不能断开,比方说,“邑人奇之”,“邑人”充当主语,中间就不能读断。,三、翻译下列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

13、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这里的特殊用法叫作“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一种主观认识,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指代的事物怎么样。下句的“利”也是这种用法。 2.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3.于:比。于:被。,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参考答案:读了王安石写的伤仲永,我有以下这些感想: 第一,方仲永的确是天才。但是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勤奋的学习,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江郎才尽”的那一天是早晚都会来临的。 第二,作为长辈应该有点远见,不能只看着眼前的利益。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的父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父亲每天带着他到处炫耀,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错过了让他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 第三,青少年时期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接受能力最强,受各方面的干扰最小,是一辈子中最适于学习知识的时候。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抓紧时间,不能做第二个“方仲永”!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于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的重视。因此,我们再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