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9747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同名1115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

2、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

3、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 ,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

4、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 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

5、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希望我的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解读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解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这一课程的设置,是语文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国际性趋势。综合实践活

6、动课既非其他课程的简单综合,也不是语文课的补充,应当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办刊、主题队会、班会、辩论等。另一类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如当小记者到农村采访农民的阅读状况等。语文

7、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的一种综合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上,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考察、调查;按内容分,有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等;按活动范围分,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按活动成果分类,可分为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等。提倡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基础。解读三: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解说】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

8、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9、。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窥一斑。【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

10、,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

11、,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解读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解读】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

12、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

13、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14、。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2潜心品读,领

15、悟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 有的说

1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丽。 有的说:由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 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