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知识点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7150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蒹葭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蒹葭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蒹葭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蒹葭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蒹葭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知识点(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 葭诗经秦风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感受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文学史上,“风”和屈原的

2、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

3、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感情投入地朗读全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解读品味这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此时正是深秋季节的清晨。诗人给我们营造出的是一种深秋季节凄清的气氛。 在这苍凉凄清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

4、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的心理。“伊人”指与诗人关系密切、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的,然而现在她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逆流而上,道路艰险而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达到;如果顺流而下,尽管相距可能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边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如生。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

5、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情越来越寂寞、凄凉。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渐变的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

6、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醇厚的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全篇分三章,每章四句。除最末一小句是五言外,其他的都是四言。每章字句大致相同,只更换了少数

7、词语,反复咏叹,令诗歌形式整齐,亦可增加抒情效果。这种形式称为重章叠句。诗经作品大多语言质朴自然,用字浅白。诗中亦经常运用叠字,如苍苍、萋萋、采采等,使描景状物细致,更形象化。另外,运用叠字可增加节奏感,令感情浓重而逐层深入。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抒发诗人未能寻到伊人的惆怅与焦虑之情。此诗描写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此诗以铺陈比兴的手法,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的寒意萧瑟,以及歌者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一往情深。蒹葭出自秦风。对这首诗中“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

8、,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而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而且多数人都会把这个“伊人”想象成为女性),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思考与练习一、背诵全诗。关于这首诗主旨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思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分组讨论交流。提示:可以是同意其中一种说法,或者自己还

9、有另外的观点,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二、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另外,重章(或叫复沓)、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每章开头起兴,并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后面所写的是寻求“伊人”而不可得的过程,以叙述和铺陈为主,采用的是赋的表现手法,其中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将人物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

10、另外,“蒹葭”双声,“苍苍”、“萋萋”、“采采”叠字;整首诗的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富于音乐之美。三、下面是这首诗第一章的翻译,请仿照它将后两章也翻译出来。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选自程俊英诗经译注)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以上翻译均选自程俊英诗经译注)再提供一则参考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