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5454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1-2节-认识声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具有能量。4.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5. 了解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二、重点、难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节的难点。三、考点分析:知识细目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分值声音的产生了解选择题、填空题2分声音的传

2、播了解选择题、填空题2分乐音的三要素了解选择题、填空题2分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例1.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声音的产生2)解题思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过程:答案:振动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本题并没有采用简单的填空的形式(如: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而是采用题图结合,让同学们通过看图、分析,找到共同点、并得出结论的形式。题目中亦给出了提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因此,对所学知识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要学会活学活用

3、。例2. 中国的乐器称为“丝竹”,西洋乐器则称为“管弦”,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原理。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声音的产生 2)解题思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过程:除了打击乐器,如中国的锣鼓、编钟、罄,国外的木琴、三角铁等,管乐器通过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通过拉动丝弦振动,再带动共鸣箱里的空气柱振动从而使声音放大并更加纯正.但不管是何种乐器,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要使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并通过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优美的乐音来。答案: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条件,将题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要同学们将结论写出来,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同学们

4、做这类题时只要抓住关键词:“发声原理”,就不难解答了。答案中只要有关键语句: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就可以得分,关键句中的红字为关键词,是得分点。其他的话只是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同学们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清楚地表述出来即可。千万不要被题目吓到,不敢作答。例3.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C.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思路分析:声音的产生、课堂实验观察、应变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答过程

5、:答案D解题后的思考:本题并不着重考查知识,而是考查同学们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注意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及对实验的介绍,以及同学们做题时的应变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小结:现今的中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已不再是直来直去的提问了,而是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所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在熟记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才能轻松应对中考。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例1.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压在桌面上,另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仍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

6、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也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_实验(选填“甲”或“乙”)。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声音的传播 2)解题思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过程: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乙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对两个课堂实验的记忆和理解,知道两个课堂实验各是说明什么原理的,就不难作答。例2. 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 气体能够传声B. 固体能够传声C. 电流能够传声D. 只有纸盒能够传声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声音的传播2)解题思路:固体可以传声解答过程:答案B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

7、对课堂实验的记忆和理解,知道这个实验是说明什么原理的,就不难作答。例3. 一架在3015m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ms,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s。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声音的传播 2)解题思路:声速、时间及传播距离的简单运算解答过程:t=s/v= 3015m/335ms=9s答案:9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声速、时间及传播距离的简单运算,是声学与运动学的简单综合。小结:除了前面所说的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加以理解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考查的要求是对课堂实验的记忆和理解,所以课堂听讲很重要。另外,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后面的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

8、的简单综合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同学们会觉得越学难度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知识点三:乐音的三要素例1.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发出声音的 不同。思路分析:乐音的三要素解答过程:答案:音色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乐音三要素中音色的概念。本题并没有直接问乐音的三要素是什么,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来提问其与乐音的哪个要素有关?这也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常见题型。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知识的理解。例2. “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是指( )A. 音调的高低 B. 响

9、度的大小 C. 音色的好坏 D. 上述说法都不对思路分析:乐音的三要素解答过程:答案:B。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乐音三要素中响度的概念。本题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中的一些成语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这也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常见题型。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知识的理解。例3. 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A. 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C. 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思路分析:乐音的三要素解答过程:答案:C。音乐课上,老师发音偏高是指音调偏高,而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

10、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着重考查乐音三要素中音调的概念及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对概念的直接考查,但略有综合。只要熟悉知识,就可轻松作答。例4. 如图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图a和图b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图c、图d和图e分别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图。(1)比较图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短?(2)比较图c、图d和图e,小提琴、长笛、法国号是否正在演奏音调和频率都相同的音符?(3)假若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音符,你可以听出它们的区别,那从波形图上是怎样推断这一点的?思路分析:乐音的三要素解答过程:答案:(1)从相同的示波器屏幕上看到在相同扫描时间里图a音叉的振动次数多(完整的振动)

11、,因此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多,即频率高。而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故音叉a的音调高,相对而言,音叉b的音调低。我们又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决定音叉音调高低的主要是叉股的长度,由上述可知音叉a的叉股较短。(2)比较c、d、e三图,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在相同的扫描时间里都有两个完整的振动波形,都做了两次振动,这表明它们的振动快慢即频率相同,由此可知它们正在演奏音调和频率都相同的音符。(3)三种乐器虽然都在演奏同一音符,但是各自的音色是不同的。除人耳可听出三者的区别外,示波器屏幕的扫描图亦可清楚地加以识别:e为小提琴,c为长笛,d为法国号。原因在于这三种乐器的振动波形图完全不同,

12、而振动波形图能反映出对其各乐器发音频率的组合情况不同,即音色不同。 解题后的思考: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除了人耳能作出比较、区分外,更直观、形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示波器。此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有条件,同学们可到学校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示波器放大、显示振动波形,探索决定声音三个特征的因素,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小结:物理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题型也越来越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精神的体现。做这样的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其次要能分辨出题目所说内容与哪些物理知识有关;最后才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题。提分技巧1. 加强基

13、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 仔细观察课堂实验,多记、多练3. 熟悉物理知识与生活或其他学科、成语等相结合的命题形式4. 熟悉物理知识综合应用的命题形式5. 多见、多做、多练是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预习导学一、预习新知回声、混响、共鸣、噪声、声与现代科技二、预习点拨探究与反思探究任务一:回声、混响、共鸣【反思】(1)什么是回声、混响和共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有哪些应用? 探究任务二:噪声【反思】(1)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如何区分噪声和乐声?(3)如何预防噪声?探究任务三:声与现代科技【反思】声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应用?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1.

1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 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 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C. 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D. 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2.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C.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3.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 钟声的回音 B. 大钟还在振动C.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4. 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A. 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 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C. 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 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些*5. 如图所示,“狼外婆”叫门时,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振幅D. 音色*6.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 音调 B. 响度C. 音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