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2520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集体备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政治集体备课稿年级高二时间11.27中心发言人二次备课学科政治5课时课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学习目标1.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2.分析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体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必要性。 3.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1.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2.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难点:大众文化的内涵。教法、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学情通过上学习,学生已对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文化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当前文化市场色彩斑斓,如何辨别文化的“优”与“劣”,

2、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做出理性地选择,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一课时学生齐读课本,熟悉本框内容一、 一、明确学习目标二、 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三、教师点拨进行新课:图片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文化生活色彩斑斓。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市场呈现出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喜忧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主要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

3、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要求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生齐读课本,熟悉本框内容二次备课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点拨。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文化需求(1)填写人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主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 写出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阅读教材P89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2大众文化(1)写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措施: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2)默写大众文化的内涵:面向

4、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4)写出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性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四、知识补充1、“人民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等思想,仍然大有市场,但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2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健康性质社会大众性社会主义文化作用娱乐、消遣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课堂小结 由于科学技

5、术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选择多种多样,文化生活有“喜”有“忧”。人们的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提供多类型,多风格的文化作品,发展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学生齐读课本,熟悉本框知识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学生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与学生及时应用部分。二、展示交流,互动生成。【学生分组探究】材料一世俗化和商品化所催生的大众文化,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一是有助于民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二是有助于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三是有助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但是,大众文化中还隐含着一种低俗化的倾向和危险:一是大众文化引导人们注重消遣、感官享

6、受,容易滑向享乐主义;二是导致人们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材料二2013年11月中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探究问题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大众文化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原因及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的措施。2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普通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认识。3运用大众文化的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科学性。探究提示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7、。这给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这给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消费对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大众文化可能流于庸俗、媚俗、低俗。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积极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3无论何种文化产品,人民大众真正

8、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这是以人为本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学生及时应用】14:CACA5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其宗旨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怎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答案

9、】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应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课后反思第四课时学生齐读课本,熟悉本框知识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学生完成学业达标限时自测(十一)部分。二、展示交流,互动生成。选择题15、CCCDB6-10、ADDCA11-12、DD7“蚁族闹蜗居,神马架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人们面临

10、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A BC D【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存在、折射、改变了,都在对应着或;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课后反思第五课时学生齐读课本,熟悉本框知识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学生完成学业达标限时自测(十一)部分。二、展示交流,互动生成。 非选择题13阅读漫画电视相的什么亲?,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的什么现象?(2)如何认识这种现象?【答案】(1)漫画反映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2

11、)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面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14. 2013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泰国国会演讲时提到,中国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泰囧,创造了中国国产片最高票房记录。人民日报发微博祝贺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中国电影新传奇:“不管你喜不喜欢,确实不易”;“从观众角度出发精心打造类型片”是该片高票房现象背后所带给观众和业界的思考,它的成功也为中国电影类型片发展之路开辟

12、了新的方向。有网友认为,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就是要大力发展人再囧途之泰囧这种搞笑的喜剧大众文化。请评析这种观点。【答案】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人再囧途之泰囧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形式之一,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仅发展人再囧途之泰囧这种喜剧大众文化,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