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1920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作文之作文为自己叫好(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为自己叫好【篇一:我的高考作文:为“咬文嚼字”叫好】 可以说,汉语汉字不仅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语言,而且是最精美、最考究的语言之一。诗歌自不必说,即使散文也不例外。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从世说新语到明清小说,古人落笔,无不字斟句酌或“咬文嚼字”。读之,或如倾珠泻玉,铿锵悦耳,或如流风回雪,一唱三叹,或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给人以文字特有的审美愉悦。 令人痛心的是,如此精美、考究的汉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试问,当今中国文坛还有多少人依然“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呢?还有多少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还有多少人推敲“僧敲月下门”呢?一句话,还有多少人肯下功夫“咬文嚼

2、字”呢? 我们看到听到的是,对于语言文字,人们往往注重剑拔弩张、华而不实的视觉冲击力或广告性、娱乐性效果,而忽略了其涵养文化水源的内功;往往习焉不察地搬弄一些千篇一律、空洞花哨的煽情套话,而忽略了匠心独运的个性化表达。前者诸如“热卖”、“狂销”、“疯长”、“飚升”、“爆炸”;后者诸如“魅力四射”、“闪亮登场”、“震撼推出”、“精彩纷呈”、“吸引眼球”、“浓浓的节日氛围”、“一道亮丽风景线”等等,不一而足。应该指出“精彩纷呈”纯属误用:精彩是什么彩?既与色彩无关,那么如何“纷呈”? 下面让我接着“咬文嚼字”,挑几个常见的“刺”。其一,“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唯一”即一,何需再加“一个”,画

3、蛇添足,应为“唯一的”。其二,“一直以来我就对她怀有特殊感情”,应为“长期以来”。其三,“期间”与“其间”混用。“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语出莫言讲故事的人2012年12月7日在瑞典学院的演讲(见新华文摘今年第1期)。“期间”应为“其间”,即那期间。其四,“但?却?”连用。再从莫言上篇文章中抓出两例:“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却”均表示逆接,二者择一足矣。如此连用,同“然而但是”有何区别? 或许有人为莫言辩解莫言本人未必说莫言风格粗犷,写得又快,势在难免。写得快我也知道

4、,八十三天就写出了五十万字的丰乳肥臀,但写完之后可以慢慢“咬文嚼字”的嘛!况且粗犷和粗糙不是同义词。 总之,原本优雅、工致、洗炼、精美的汉语正在走向粗鄙化、“快餐化”、低俗化。“言之无文”倒也罢了,言之有误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我要为“咬文嚼字”叫好! 点评:山东这道作文题,相对说来还是不错的。这是因为,一来出乎意料,可以避免压题压中,因而可以防止套用“模式化”路子,二来至少提供了两个切入点:挑刺(咬文嚼字)本身和对挑刺的态度。【篇二: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问:本报记者 杨咏梅 答:语文特级教师 方仁工 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在

5、作文训练中,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联想的训练、想象的训练、分析的训练这几个重点抓好了,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和愿写的境地。 问: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写作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学生是“不爱写”的多,还是“不会写”的多?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说真的,要说学生爱写作文,十个中间怕只有两三个吧。写作文,是件伤脑筋的事,如果不是因为要考试,因为升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作文的分数还占得不少,谁才高兴去写它呐?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高考,因为作文如果写得不好会影响升学,所以,学生们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但这决不能说是“爱写”,而是“不得不写”。不得不写,如果会写,倒也是省心的事儿。现在的问题是,

6、不得不写而且又不会写,写不来,问题就大了! 怎么会写不出来呢?一是写的机会少,平时的练习太少,真要写时,就会“落笔如有千斤重”,难哪!更重要的是,写些什么,怎样去写,往往找不着门道儿,如果老师指导不到点子上,学生在写作文时,更是如坠入云里雾中了! 问:在您看来,学生作文薄弱的环节有哪些呢? 答: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什么叫“双重转化”?譬如,要让你在作文里记一件事情,那就首先得从生活中寻找事儿,然后将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客观地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这是第一重转化,就是从外界“事”,转化到头脑里的“意”。头脑,好比是个储物的仓库,仓库里货物充裕,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

7、,头脑里空空如也,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胡编乱造。但是,头脑里的“意”,要变成纸上的“文”,还得有一重转化。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将头脑中的材料进行剪裁、加工、组成一个整体,怎样遣词造句,这就是第二重的转化要考虑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双重转化,都要认真地“抓”,去“促”,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抓好第一重转化更为重要。或者说,现在有很多同学,由于没有重视这从客观的“物”、“事”、“人”到头脑中的“意”的这个转化,因而头脑中比较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他们去完成那个第二重转化,怎么成呢?而现在在不少语文课上,对于第一重转化往往缺乏重视,而对第二重转化,则从纯技巧的角度搞得过多。结果,写出来的作

8、文,往往时有架子而无血肉,有躯壳而无灵魂,有华丽、时髦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灵动的生命,作文,也就很难达到要求了! 问:之所以只能写出无血肉、无灵魂、无鲜活灵动生命的作文,是不是跟学生的阅读有关呢? 答: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前人有数不清的论述,许多名家也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说得非常明白。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七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将书比作“半亩方塘”,把书中的知识营养比作“天光云影”,指出许多优秀的读物由于有“源头活水”,因而清澈可爱,使人得益。对于写作

9、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的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语言文字方面的丰富,特别是从一些名家名作中,我们还可悟出名家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完成写作的“双重转化”,这将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古人曾把阅读比喻为“销铜”将铜熔化,把写作比喻为“铸器”用熔化的铜浇铸铜器,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应用,我主张中学的语文教学,要“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也就是希望把读写二者结合得更加紧一些。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名篇名作看得不多,一是因为没有时间(许多时间被完成各门功课的大量作业占去了),二是觉得阅读名家名作对自

10、己的写作帮助不大,还不如去看同龄人的作文,看看那些“优秀作文选”来得管用。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短视,比较片面。须知许多中学生优秀作文之所以能够写成,是离不开平时对名家名篇的阅读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把名家名篇搁置在一旁而去读学了名家名篇之后的“产物”,结果岂不是“等而下之”了?有些同学阅读同龄人的作文,美其名曰“参考参考”,实际上是想来个变相的“拷贝”,那就更不应该了。这样的阅读,弊大于利,还不如不读。 问:据我所知,您也编过一些中学生的优秀作文选,比如,方老师教作文、特级老师教你作文上台阶等。您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从作文书中获益呢? 答: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但仅靠阅读也是写不好作文的。我们

11、编“教你作文上台阶”这样的书,一是想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同步,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而不是将一些优秀的作文搜索在一起完事;二是按照序列对于各类作文的写法有简要的提示,以帮助读者掌握要领;三是提供的作文“样品”,每一题都有a、b、c三种,水平高低不一,以便读者在比教中鉴别,在鉴别中取长补短;四是对学生的例文都写有眉批总批,简要地点明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五是每一单元提供作文题供读者使用。 我们希望这样的作文书,能真正起到供学生“参考”的作用。希望学生按照这套书去训练,就有可能一步一步登上作文的高一级台阶。 问:应该说每个语文老师都在琢磨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您认为要引导学生爱写作文

12、、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写好作文,教师应有怎样的理念?关键何在? 答:在中学阶段,作文,只是一种练习,它与数理化的作业,与美术的素描速写训练、唱歌的视唱训练等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为此,不宜用评价成人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标准套用于学生作文。作文训练,是一种写话训练,这种训练,要突破读、写分离的现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拿出课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种课的价值不低于阅读教学,但现在的作文指导课不理想的多,往往是出题目、定要求、设模式,让学生当堂完卷。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训练课要在促进与引导上下功夫。 作文还要让学生多写。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我曾用每周一节课给学生进行

13、这种训练,学生颇有兴趣,不少人作文兴趣大增。一个学期下来,我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挑选了一部分,编成我最得意的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现在要求学生每天用15分钟写作,搞了个“每日写作900秒”,学生只要将自己每日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就完成任务,效果非常好。 作文,有时写真人真事,有时按提供的材料进行,有时还要求虚构,这三种作文都要。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进行联想的训练,进行想象的训练,进行分析的训练,是几个重点。这几个重点抓好了,作文的“双重转化”的第一重转化就能较好地完成,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和愿写的境地。 作者简介:方仁工,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

14、市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市北中学名誉校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作有耕耘散记、方老师教作文作文不难、方老师信箱写给中学生的心里话等。【篇三:作文训练 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考场习作应有的审题步骤与写作实践 作文题再现: 有一位农夫的玉米种子,每年都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 子,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他农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他说:“风吹着花 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种子,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 米质量。” 由此看来,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 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

15、名。 【预习案】 一、读题与审题(讨论与口答) 阅读材料,揣摩意图 1、弄清材料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此材料有几个人物?口答 2、人物话语表达什么意图或者说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口答 3、根据意图,写出关键词,该关键词就是立意(确立写作中心的基点和种 子)口答 4、老师认为该材料已经明确告诉了同学们写作意图,请回答是哪句话? 口答 【群学案】 二、思题与究题(提示启发认知释疑) 理清某种关系,不能偏颇 1、表层关系:材料有几段?若是一段材料,那就要看标点符号,和分句间 的层级关系。若是多段,那要看叙事、议论还是抒情。叙事是引子,议论和抒情 是作文的核心发散点。 2、内核关系:角度问题(人物事理)或是偏向的指向问题。 提示:例如材料,一般同学们最先想到肯定就是这是“奉献”,那么写“奉 献”主题对吗?教师认为对,又不对,对就是写成是反映“奉献或奉献精神”, 但奉献是不求回报,农夫有要求“回报”的意识没有?显然是有的,所以“回报 的结果收获幸福或快乐(其实是为自己好)”。联系起来就是“以奉献的精神 或姿态,收获幸福或快乐(其实是为自己好。)”,就是这样的对应关系。因此, 另外写成才到位。这就是角度与关系。 厘清关系:你认为该作文材料暗含什么?(简要记录): 【独学案】 三、立题与定题(思维之后,入笔之前的创意之光) 发散思维,快速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