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故事要主题先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1813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故事要主题先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故事要主题先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先行”又何妨?兼谈故事类作文写作的两种技法高考作文作为选拔性考试内容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宿构,追求考试公平,命题者往往要在试题中对考生的写作设定或明或暗的“规定性”。“规定性”包括如下内容:明示性规定,如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隐性规定,如写作话题(或题目)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限定,试题所提供材料寓意的解读等。任何应试作文想要获取理想的成绩,都要遵循这个应试法则,故事类作文的写作同样如此。具体而言,高考作文试题实际上对故事类作文的主题做了程度不同的“定向”化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类应试作文的写作应是“主题先行”。萨特说过:“写作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了,你就给卷入了,不管

2、你愿意不愿意。”注1 萨特的话道出了文学性、叙事性写作的真谛:在文字构建的另一个世界里,写作者在表达着他在现实世界里所无法获取的自由。正是这种“要求自由”的强烈情感呼声,驱动着写作者用文字去构建一个又一个的“另一种自然”。故事类应试作文的写作虽然也具有文学性特质,可它却是不自由的。在这种看似“带着镣铐跳舞”似的不自由里,有它自身潜在的应试规律;探究并揭示这种规律性,就成为了故事类应试作文写作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考作文试题对考生写作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的表达具有先在的限定与约束,考生只有也只能在这种限定与约束中寻找突破。这种明确而具体的立意规定着故事类作文的情节、故事、场景、人物等一切要

3、素的生成。下面重点谈两个问题。一、事件叙述要有“理”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高考作文试题一般会给考生提供一个可深入挖掘的情景、现象,面对试题,考生运用因果思维挖掘出此种情景、现象得以形成的原因,这就得到了故事类作文的“理”,接下来,用这个“理”来选择情节、事件对其进行图解,叙事性内容与它所要图解的“理”之间“顺理而成章”了,也就完成了一篇故事类作文的写作。探究上述应对流程里面所包含的奥秘,其关键点有二:一是应试者要让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去决定叙事的选择,二是叙事的展开一定要符合立意(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和事件自身(图解立意所需的叙事内容)的因果关联

4、性。我们知道,世间任何事件都是以因果关联的形式存在的,所以,用文字叙述事件,必然以因果链接的方式呈现,即交代清楚事件的前因,再交代清楚它带来的后果,如此往复,一个事件才能被叙述清楚。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主题是“既展示烛之武为了保全郑国,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宽广胸襟,又展示其在与大国外交博弈中的高情商和高超的劝说能力”,所以鲁国史官左丘明就在上述主题规定性下选择了次要事件“应伯说秦”和主体事件“智退秦师”,使次要事件“应伯说秦”图解了“烛之武为了保全郑国,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宽广胸襟”这个主题,主体事件“智退秦师”图解了“其在与大国外交博弈中的高情商和高超的劝说能力”这个主题,这样便完成了“

5、应试者要让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去决定叙事的选择”的第一重规定性;而在两个事件自身的叙事展开过程中,文章同样是以“因果链接”的关联性方式呈现的(郑)无礼且贰(因)秦晋围郑(果)(因)函陵氾南(果)(因)力荐智者(果)(因)郑伯请使(果)(因)婉辞不从(果)(因)动情晓理(果)(因)许之说秦(果)(因)夜缒而出(果)(因)面见秦君(果)(因)动情晓理(果)(因)结盟退师(果)(因)子犯怒言(果)(因)动情晓理(果)(因)晋军亦退(果)这样就完成了“叙事的展开一定要符合立意和事件自身的因果关联性”的第二重规定性,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是好的叙事文。二、“重复”技法与“氛围”创设在叙事展开

6、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叙事内容与主题的因果关联性和叙事内容自身的因果关联性外,还要学会围绕主题进行材料的“重复”呈现与场景的“氛围感”创设。故事类作文最终需要用情景、形象的生动性与现场感去感染阅卷者,这与论说类作文以理服人的本质大有不同。为了达到感染效度的最大化,故事类作文便常常使用材料的“重复”呈现与场景的“氛围感”创设这两种写作手段。所谓重复,是指为了强化主题而对吸附其下的叙事材料进行反复渲染的写作手法。在这里,主题能否被强化成了终极目的,而达到强化它的手段就是以主题为依据,选择、吸附那些与能够表达这一主题、立意的现实性或虚构性的材料、场景做结构上的重复、叠加,这样,就会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主题

7、感觉,从而打动阅读者。因为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节奏感是人的心理需求,节奏感的形成又需要不断的感觉刺激、强化,而对其构成因素采取不断的重复恰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所谓氛围感,是指为了唤醒读者的在场感而采用细节刻画以营造出场景特殊情感格调的一种文字气场。这里边在场感是目的,它追求的是读者看到文字所构筑的场景,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好的叙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细节刻画是首要手段,因为它肩担着用文字唤起读者过往的体验,并以此想象再造出此文字构筑的场景,从而获得在场感,进而体会到此场景所特有的情感格调,最终产生审美共鸣的责任,所以,一个好的细节,便可以成就一篇好的叙事文。下面我们就结合200

8、8年天津高考的一篇高分故事类考场习作具体阐释。人之常情天津一考生小王到公司上班个月了。他很烦,烦透了。“下周二刘梅结婚,200,份子钱。”“刘梅是谁?我不认识。”“掏吧。同事嘛,表示一下心意。人之常情嘛。”钱到了工会干事的手上。小王又转了几下脑袋,还是没有想起这个刘梅长什么样儿。“张副总的爹去世了,300,份子钱。”工会干事已经在本子上记下了小王的名字。这个月,张副总就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没和自己说过一句话,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我凭什么就掏300?他爹死了,我凭什么掏钱?工会干事好像看出了小王的心思:“咱们这儿的风俗,重死轻生,这吊唁的份子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人之常情嘛!更何况,张副总

9、可是管人事的。”他妈的,算我倒霉!心里老大的不乐意,钱包又薄了三层。小王的心一直痛到了月底。“掏钱,为献血者捐款,多少自愿。”“不捐可以吗?”“不行,按惯例,最少150。”“他们献血,我为啥捐款?”“你这个年轻人,怎么连人之常情都不懂啊?人家出了血,咱们出点儿钱,这不很正常吗?”工会干事脸上挂了一层薄薄的云。捐吧。小王越想越别扭。中午吃饭回来,在楼道里遇到了老总。“老总,我想给您提点儿意见。一、咱们公司的闲事太多了,既分散精力,又增加经济负担;二、工会成了红白理事会了,他们应干点正事儿;三、”“你去找张副总说一下,他负责这事儿。”老总拍拍小王的肩膀,走了。“小王这小伙儿,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人之

10、常情。”工会干事逢人便这样讲。考生面对试题,经过对生活中“人情债”的反思,从而确立了现实生活中庸俗的“人之常情”根深蒂固,敢于对这种庸俗哲学稍微做一点“反抗”的小王只能被世俗排斥的现实甚为不满并深加嘲讽的主题,微型小说就在这个规定性下展开。这篇微型小说怎样围绕着带有讽刺性的主题而采用“情节复沓突转”的方式来反复渲染以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的呢?其全部奥秘就在于他紧扣主题虚构了三个场景。中国有句俗话:事不过三。它意指同样的坏事不宜连作三次。一而再可以忍受,再而三则不能忍受。而“三”这个数字,还带有虚指的“多”之意,三人为众,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微型小说人之常情的三个场景的设置,它便具有了叙

11、事学的事件选择合理性的美学效果了。首先说,对于中国人而言,红白喜事随份子是带有陋习的人之常情,所以文章作者先是设置了仅来某公司3个月的小王,为不认识的同事随结婚份子钱的第一个场景,接着又设置了为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的张副总随丧事份子钱的第二个场景,为了使事件的内在乖谬更夸大,最后设置了为单位的献血者随惯例份子钱的第三个场景,这样的三个场景从数量上已经具有了“三人为众”的代表性,少一个,不为“众”,多一个,就有了重复感、多余感了。其次,从场景内容为强化渲染主题的意义上讲,这三个场景的设置也是恰如其分。在第一个场景里,“刘梅是谁?我不认识。”一句已经点明,小王不情愿随同事结婚这样的红事的份子钱,不是

12、他不近人情,而是他连对方是谁都无法确认,这钱是被动掏的,没有一点情感关联性,他不情愿合情合理;第二个场景里,“这个月,张副总就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没和自己说过一句话,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一句也清楚地交代了作为自己的上级领导,张副总既没有关爱过自己,又没有和自己建立起和睦亲近的同事关系来,虽然是丧事,但自己不掏这份子钱也是在情理之中;而第三个场景中的“不行,按惯例,最少150”一句,更是把这种不合理推向了极致,因为自愿献血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而作为单位的工会组织,以单位的名义去慰问献血者是他的职责所在,而工会干部打着慰问献血者的旗号公开要求单位员工捐款,这类同抢劫,所以作为一个不愿屈

13、从于“人之常情”陋习的胁迫的小王对此甚为反感,也是情理使然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场景极大地渲染了“烦”的心理强度,这种本不正常的“人之常情”通过这样的节奏上的重复、渲染,它就有效地构成了情节上的铺垫,而这样的情节反复只是前期铺垫,结尾的突转才是情节发展的最终目的,由此,作者用不情愿也要随人情份子作为情节复沓的内核,“200,份子钱”“300,份子钱”“按惯例,最少150”这些内容的反复,与结尾的提出意见、渴望改变世俗行为的愿望却被理解为“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人之常情”的另类构成反差对照,使得小说的情节简洁中现跌宕。而为了创设氛围感,作者采用心理刻画的方式来唤醒读者的过往体验,以求得在场感。第一

14、次随份子钱,“小王又转了几下脑袋,还是没有想起这个刘梅长什么样儿”一句,以动作神态来折射其莫名其妙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第二次随份子,“我凭什么就掏300?他爹死了,我凭什么掏钱?”“他妈的,算我倒霉!”这2句心理独白,直接表达了小王的极度不情愿和无奈的愤怒,第三次随份子,“捐吧。小王越想越别扭”这两句在前者无奈的愤怒的基础上,已经把情感能量积累、贮蓄的饱满了,就像是大战一触即发前的短暂的平静,就这样,作者就是紧紧抓住了一个刚进公司与很多人还没有建立起深厚感情即被拖进人情债坑里的小王的心理变化,直指人心,从而使一个个文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心理感受,让读者随着文章的节奏而产生情感体验的起伏,其文本

15、的主题被重复、被渲染、被感知,最终,其文本的现实讽刺性也就凸显出来了。-注1:转引自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上册)基本文体写作,马正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7页。附录1:说理何妨觅假托巧用联想写作寓言故事现代汉语词典把“联想”解释为:动词,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包括了由相关联想引发的形象思维活动和抽象思维活动,所以,运用“联想”写作“寓言故事”就是用抽象和形象思维来编创寓言。抽象思维活动主要借助概念运行。如天津卷,由材料中“智慧芯片”里的“智慧”这一概念,相关联想到“知识”这一概念,进而再对这2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做分析、界定,可知,材料所谓的“智慧芯片”实际上称为“知识芯片”更准确,因为“智慧”的内涵主要指向思想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的内涵主要指向静态的信息呈现,对人们而言,拥有海量知识很重要,海量知识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有更丰富全面的了解,但仅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人类社会要“求发展”,因而,只有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才能满足我们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明此,我们便可借它来确立一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空有知识,两脚书橱,活用创新,才为智慧。形象思维活动主要借助联想、想象运行。在这里,联想的作用在于借助相似、相关、相反的想象思维活动来激活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