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1805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现代文复习备考攻略,记叙文阅读,学习目标,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

2、、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一、记叙的要素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二、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及主要内容的把握。,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一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二是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即:主体+主体的行为+行

3、为的结果+修饰限制性的内容,三、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四、记叙文的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

4、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怎 样 找 线 索:,文章的标题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五、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

5、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

6、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人物描写的类型,描写的角度,环境描写,语言 动作 心理 外貌 神态,正面 侧面 细节 感观(听觉,触觉,嗅觉),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类型及作用,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 2、语言(对话)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描写类型(环境),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交待要素(暗示时间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描写角度:

8、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侧面描写 :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七、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论,八、重点语句的作用,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9、、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切记: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回答,不可以只回答作用。,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分析词语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是_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主语)_的特点。 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

11、的特点;揭示了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特点(感情),动人的抒情韵味 情感真挚深厚,动人心魄 深邃的哲理意蕴 富有哲理、引发思考 优美精当的词语 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和感染力 巧妙精彩的修辞 排比、反问、设问、拟人、 比喻、对偶、夸张、反复,九、品味记叙文语言,原则: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第一: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 (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12、。),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偷梁换柱法),答题思路:,抓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第二: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答题句式:,这是个 句, ,表达了,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13、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第三:从修辞的角度,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反语 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 力强。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14、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反复突出强调 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第四: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15、喜爱和赞美之情。,常见答题形式: “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词语是构句、成段和联章的基本单位。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考查学生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方法: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从主题入手,全局考虑,避免以偏概全,注意该词与上下词语、上下文句的关系; (2)从词语或词语所在的句子出发,对这个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进行体味和琢磨; (3)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语体特点、作品风格等方面理解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 (4) 从“准确”“周密”“简明”和“生动”的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十、分析理解词语意义和作用,题目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