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386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课例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云南的歌会课例介绍 杭州市景华中学 曾艳【教材分析】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是一曲生命颂歌,它选自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本的民俗单元,无数语文课堂在文章内容层面不断变化方式呈现云南歌会动人场景。然而,一旦将本文置于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下,就会发现此文有极大地探究空间和重要意义。汉学家马悦然在一九八八年翻译了沈从文选集,取名为动与静。一组意义相反的词语却清晰地表现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观。在本文中,快与慢、动与静、群体与个体的巧妙组织,如织锦般交错,正体现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特点。此外,沈从文作为一位精于创作的多产作家,却在创作过节与观灯后(此文选自的散文)的几年间未曾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由此文引发学生对作家人生经历

2、的关注顺理成章。【学情分析】经学情调查,八年级学生能基本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云南歌曲的美妙和云南人的鲜活生命力,但对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独特的语言表现这一内容不甚了解,同时对于沈从文这位国际知名作家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教学目标】(一)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把握三场歌会基本特点(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在细析文章脉络与肌理的过程中感知文章的艺术特色;(三)推荐作品,延伸拓展,了解沈从文其人及其文学创作观。【重点、难点】沈从文文章的行文布局方式和文字组织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个十分爱惜自己文字,善于创作的作家,在他的创作论中

3、提到,一起读一遍:(幻灯呈现) 一个懂创作的人他明白组织各种故事的方法,他明白文字的分量。 谈创作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P314花城出版社984年7月师: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沈从文是如何组织文字,掂量文字的分量的。我们的课文和原文相比稍微有些差异,我们来看两处。先看第二段第7行中一个句子,原文中是这样的:(幻灯呈现)“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师:强调这一本册子是在心中,而不是拿在手上,请大家把“心中”一词补上去。另一处: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师:“十年难逢金满斗”这个字读什么?量粮食的器具(手势)是这样么?(幻灯呈现)

4、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这种会,只有正当金星入斗那一年才举行。师:金星入斗这个“斗”显然是天上的七颗北斗星,补充一下意思是不是更明确了。二、整体感知,把握三场歌会基本特点。(5分钟)师:回到标题读,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哪位同学预习效果最佳。开始咯;文章写了几场歌会?生:三场(齐声回答)师:这三场歌会分别有哪三类人物?在哪三处地点?生:赶马女孩生:男女老少生:年轻妇女师:预习得不错,这三类人在哪三处地点唱歌?(如学生未到达,请其他同学互为补充。)生:在荆条丛中和灌木从沟凹处师:哦,在林子中,是吧?生:对的,赶马女孩子在柞木林和几个大半年开

5、满杂花的小山坡师:这些小山坡在去往火车站的生:路上, 生:乡村男女在金满斗会上,在村寨里。师:好的,林中、路上、村子里。那么这三类人物和三处地点分别是怎样进行歌会的呢?请快速阅读,在这其中各填入一个字,并将这三个字写在你文章相应的位置上。开始生:对歌、欢歌、传歌。(第二场歌会的内容可经学生探讨后填入。)师:三场歌会脉络清晰但又艺术性地融合在一起。(幻灯呈现三个色块) 三、在人鸟快慢速度对比中感受慢节奏生活中捕捉到的灵动生命带来的惊喜;(7分钟)师:三场歌会中有一场很特别,除了人在歌,鸟也在歌,集中在第几节?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感受,思考一下这儿的鸟儿带给你什么印象?生:

6、欢快的?快乐的师:哪些词语体现他的快乐?生:“钻”、下降时“像个小流星一样”,速度很快。“下坠”板书 快师:哦,它的速度很快,那么此时沈从文的速度是怎样的呢?生:“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师:大家齐读一遍。“老马的感觉是怎样的?还可以慢一点,再来一遍”板书:慢生读“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师:一快一慢。只有慢下来才能遇上那么多快意的惊喜。沈从文用一句话就将这样慢悠悠的节奏与疾驰的山鸟自然组织到了一起。你们发现了么?生: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

7、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女生读前半部分一面,男生读后半部分,注意就这一句话。 感受到了这种快慢组织后的艺术魅力了么?沈从文就是这么说的(幻灯呈现)一个懂创作的人他明白组织各种故事的方法,他明白文字的分量。 谈创作 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P314 花城出版社 1984年7月师:注意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沈从文把快与慢艺术地组织在了一起,文字就有了分量。沈从文不仅是这样说,也在他的作品中不断诠释和强调。这6句话是在他的文章中选出来的,请6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6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奥秘。(幻灯呈现)每人因环境不同,欢喜和憎恶多

8、不相同。给一个读者,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P333,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你必需“静”,凝眸先看明白了你自己。你能够“冷”方会“热”。只管向黑暗里走,那方面有的是炫目的光明。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废底存邮p36,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2月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抽象的抒情p,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他简单处简单到什么程度,相反的,复杂时又复杂到什么程度。凡每一句话,每一句标点,他皆能拣选轻重得当的去使用。谈创作,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P314,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生:读六句话师:(幻灯出现空格)再读生:笑师:板书静与动四、在人物静动

9、的文字律动中感受云南人本真自然的生命力。(12分钟)师过渡:我们一起动静这把钥匙打开第一场歌会的艺术欣赏大门。我们要研究一下沈从文在此是如何通过动静来组织文字的。听老师来朗读2、3段,大家边听,边思考关于年轻女人,哪些内容是静态的,哪些内容是动态的?(师读文章。)生: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中同桌交流一下。这部分是静态还是动态?师:年轻女人唱歌的地点是静态的,很好。生:他的外貌是静态的。师:他的外貌带给你什么印象?生:健康。师:你呢,你对这个女人感觉怎么样?生:淳朴,也很爱美。师:嗯,你看黑中带红,与众不同哦,动态的内容有么?生:他在唱完歌以后的动作:拍拍、理理、笑笑师:你真会品词语这些叠词可以看出

10、这个女子的心情如何?生:快乐、轻松的。师:还有动态的句子么?生:有,荡秋千的部分。师:你有没有荡过秋千?荡得高不高?生:不高。师:这里的年轻女人荡得高不高?生:很高,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师:(指着梁柱)你敢吗?生:不敢! 师:我也不敢来评价一下这里的女人吧。生:女汉子,他们很豪爽,胆子很大。师:不过很奇怪啊,这篇文章写的是歌会,怎么突然写起荡秋千了呢?是作者有意为之么?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这样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四人小组讨论)生汇报1:因为之前是静态的描写,后面的动态描写就让人物更加地生动传神,而且和第二节中的对歌完了的轻松快乐相互照应。生汇报2:因为之前的虽然描写很好,但画面感还不够

11、强,人物还不够鲜活,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体现云南妇女的活力和生命力。师:回答得太棒了,其实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见,我们再来看一个女人,跟着老师读一遍:(幻灯呈现)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肤如凝脂,领如蝤(qi)蛴(q),齿如瓠(h)犀(x);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师总结:一笑一顾,美人的神韵就这样展现出来了。回到文章,沈从文也深得其中之奥妙,此处的动让一个健康、活力、自由、畅快的人物呼之欲出啊,.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样静动组合之妙。女生读静态的画面,男生读动态的场景。(幻灯呈现第三小节文字)5、 在群体与个体的交错中感受传歌场面的盛大和人物的热情洋溢。(15分

12、钟)师过渡:“快慢、动静沈从文就是通过这种组织方式来展现文字魅力的,那么他又是如何将传歌这一盛大的场景表现出来的能?像刚才一样填入一组相反的词语,注意这一组相反的词语要体现沈从文组织文字的特点。(生静想并填空。)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可以帮助你们理解,请看(生上黑板书写:“多与一”“老与少”“教与学”)师:老与少是从年龄上来说,教与学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老师觉得多与一这个答案似乎空间比较大,我们请这个答案的同学说一说吧。生:声音上从多个人变成了一片松涛,所以我们认为是多与一。生:前面写可很多人,最后只写了一个吹鼓手。师:这像不像摄影师拍照片?广角镜头最后浓缩为一个大大的特写,看来沈从文会写文

13、章也懂摄影哦,艺术都是相通的哦。生:还有大家都是本地人只有沈从文是一个客人。师:沈从文认识这里的人么?生:不认识。生:认识。师:到底认不认识?生:一开始没有认出,后来认出的。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他们穿戴一新。师:啊,这是他们的盛会啊多与一还有其他的表述么?生:他们原来都是各行的,但是他们的在这里都变成了歌手。师:道理都是一样,只是表达不同。其中有一句话具体描写传歌盛会中的声音,就是将声音的多与一,群与个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的。哪一句?女生读,男生读:“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板书:多于一六、延伸拓展,了解沈从文其人、其作品。(3分钟)师

14、过渡:多好啊!动静、快慢、多一,感受到沈从文组织文字的艺术境界了么?沈从文是个会善于组织文字的高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49年以前他大作品达到了 部,但是1949年以后,他的作品为 云南的歌会写于1963年,这以后他再也没有文学作品问世,他沉默了请大家静静地看完这一段文字: 万物各适其性,各有其宜。应沉默处得沉默,古人名为“顺天体道”。雄鹰只偶尔一鸣,麻雀却长日叽喳,效果不同,容易明白。各适其性,各取所需,如果在当前还许可时,我的沉默是不会妨碍他人进步,或许正有助于别一些伟大成就的。 沈从文沉默师:出示 沉默 叽喳 又是一对相反的词。师:我想大家对沈从文更好奇了吧,今年学者张新颖出版了一本沈从文的后半生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老师这里就有一本,有没有同学愿意读完它?(幻灯呈现书的封面)沈从文的后半生甘愿屈辱和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