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346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素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素材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 吕艳华【资源描述】本节课教学以“读准读通读深”三环节串联课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和理解作者情感结合起来。同时,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找景物,说特点,评妙处”的学习,从关键词语、修辞、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语言赏析,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体会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效果分析】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朗读文言文要做到准确、流畅、字正腔圆,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本

2、节课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积累和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逐步学会在充分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和感悟文章深层次内涵,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理解中国的贬官文化和古代文人的内心独白。【观评记录】吕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恰当,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以精练的语言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读、释、悟”三个字概括,凝练易记;注重了基础字词的学习与掌握、巩固,尤其以同桌交换批改的方式落实扎实到位。注重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准的起初上,逐步实现读通、读深,实现由整体感知到通其意、悟其情、明其法的逐步提升。当堂检测落

3、实较好,尤其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组间质疑答疑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思考、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有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设计严谨、层次分明、亮丽清新。吕老师的课堂,学生活动的比较多,自主学习体现得很充分,从读书的个人自读到全班的集体朗读,从自由质疑到学生互相解答,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能力,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自信。老师,只是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提示和点拨作用,这样,穿针引线,不显山不露水,师生配合完美又自如,课堂好不自在,就像王钦峰老师评价的那样,一个“帅”字,就够了。当然,吕老师的小组打分

4、竞赛的方法也很有激励性,增强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可谓齐头并进。【课后反思】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其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并营造了幽静凄冷孤寂的氛围,借山水之景抒发了自己被贬官的失意悲怆凄苦的心境。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和改进。1.要根据教材和学情,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字词、疏通文意;(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

5、的孤清之情。2.课堂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做到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为此,本节课教学以“读准读通读深”三环节串联课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和理解作者情感结合起来,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3.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在解读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找景物,说特点,评妙处”的学习,从关键词语、修辞、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语言赏析,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体会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解读文本环节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4.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文章语言特色、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把握比较好,但是,对一些文言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仍然不够,没有做到整体推进,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