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7896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 品赏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4、 感受词人虽屡经磨难,但旷达乐观的心性,学习作者在落寞时的自我排遣的洒脱,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2、 难点:借助想象,重现诗境,深刻体味作品蕴含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扩写想象法,四、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营造气氛,让学生陶醉在悠扬婉转的音韵中,奠定审美的参照。上课之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情不自禁的和乐而歌,

2、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这堂课,就让我们去欣赏下这首歌曲的歌词,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词意才能配合这样一种动人的曲调。 (板书)2、走近作者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作者,说说你知道的苏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补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3、。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3、初识“明月” 吟中国人是最喜欢月亮的,特别的是十五十六的满月,与圆满、团圆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人生事事哪能尽如人心,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际生发了别样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词。吟诵不同于朗诵,诗词的韵味更

4、足,(1) 自由读,提示:字音、 字意、节奏、语气、语调(2) 个性读,全班读标题和小序, 选一男生读上阙,一女生读下阙 点评 提示:1、按照诗词的个性、自己的体会读,要 有情感的波澜与起伏,要有画面感 想象2、速度要慢,要有节奏,注意韵脚,要拉长音 (3)老师示范读 这个世界需要勇者,老师在这里也大胆卖弄一下,注意老师读的时候的语气与表情点评,为什么老师这样处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词译读懂诗意【提示】1、结合注释,直译与意译结合,组词法,想象法,不懂标注 2、“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得统一意思书上批注,有疑问一起讨论。 老师准备:如果学生没有疑问,老师提问或者点学生起来译读全词,要求要有韵脚,也

5、像一首诗,可以小组讨论质疑解决。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婵娟 高处不胜寒冷,不胜怎么理解,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心在何处?(板书)背景链接: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熙宁九年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可见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那我们朗读的语速就应该再慢点,深沉一些,读出点思念的味道,欢饮达旦,大醉,豪放不羁,洒后性情之作,读出愁闷,惆怅,狂放不羁,我欲乘着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矛盾

6、,犹豫, 作者 身在密州,思念子由,失意,思念,最后祝愿,情感应该再深沉点,(让我们全班齐读一下,配乐)4、重现“明月”想要更深地理解词人,词作,我们得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先看看词人给我们营造了哪些画面? 把酒问天 月下起舞 怀人无眠 翘首祝愿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的举动往往能够折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请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提示:添加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外貌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_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苏东坡_。(在充满希望的片段,大家情绪高昴的齐读) 引导学生在用诗化的语言想象之际,理解作者的心志,老师示范第一个画面 我透过“

7、欢饮大醉”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苏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而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头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上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住呢?如果我们想象的画面能够把握词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大家的联想,那应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在各组同学读描绘时,适时朗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想象一定是基于原词的情感 ,要符合全词的意境。5、相知“明月”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人通过想象将遥远

8、的明月化为把酒相问的朋友,将皎皎明月拉来攀谈质问了一番;我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回到了那个明月清辉照耀下的无眠的夜晚,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词语与情感的揣摩,叩问词人的灵魂。 (屏显)请围绕词中人与人、人与月的关系,选择一个角度,自己提一个值得思考的、具有发现价值的问题,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请同学回答。小组推荐有价值的问题,全班交流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醉中遣怀旷达的胸襟月下哲思普世的思想再读(屏显)女领:人有悲欢离合男领:月有阴晴圆缺全班(重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轻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答前面的问题:苏轼身在失意的仕途

9、,心系天下百姓【链接】浣溪沙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着天壤之别。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次我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吧,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随后我和通守刘廷式每天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苏轼后杞菊赋译文节选(生朗读) 苏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水调歌头,读到以上文字,同学们有什么感触? 是的,同学们,在我们心中,苏轼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然而,对于九百多年前的他而言,最主要的社会角色是官场上的踽踽独行的孤独者。苏轼饱经仕途的坎坷,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加温和

10、、更加豁达。这是做人的境界!(屏显)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林语堂(生齐读)6、小结33 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他的诗句就是在苍凉生活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接下来,让我们读一段苏文经典诗句串烧,去回味一代文豪的做人境界。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你有着丰满的梦想,但“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最终骨感的现实让你“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i xi)之中”。 你找到了与你携手一生的那个人,可

11、是刚至而立之年,等待你的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你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微风吹过你的须发,你大笑到:“此心安处是吾家”。 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间关系朗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生朗诵) 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作业是:1、 背诵2、 两个内容任选其中之一,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制作ppt,下周四展示(1)、整理有关明月的诗句,不少于十句,注明

12、出处,思考月作为独特的媒介所承载的意义,做成手抄报,下周一展示。(2)研读苏东坡,分别从经历、作品、心路历程等角度,寻找作品与历史文献,进行探讨, 3、改写全文,发挥你的才情,用散文的笔法进行扩写。 4、推荐阅读苏东坡传 下课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古代描写中秋的诗词甚多,但在苏轼以前名著一时的作品并不多见。这首词一经出现,便成为词中的绝唱。正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虽然标明为“怀子由”而写,但实际却并不胶着于对某一个人的怀念。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之中超脱出来,把一己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放在时、空、人生这一大的范畴中来进行思考,并从“人”具有

13、精神生活这一特征上来形象地予以回答,从而扩充了这首词的意蕴。 全词以中秋之月为线索,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与流传最广的诗句融会起来,经过适当改造与巧妙安排,创造出完美而又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苏轼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何让学生跨越千年,感受到作者的奇特想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感受词人虽屡经磨难,但旷达乐观的心性,学习作者在落寞时的自我排遣的洒脱,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重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初识明月,与文本亲密接触,用老师范读,学生领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文辞的雅致,接着链接品读,通过视频感受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困顿,在了解背景后再理解文章的深邃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通过林语堂东坡传的品评和苏东坡自述中的链接,体会一代文豪,乐观旷达,普世的悲怀。文章结课再通过苏东坡诗词串烧,感受苏文的魅力,由课内,引申到课外。 可以说, 这堂课的设置还是比较成功的,材料丰富,课品结合,但是当然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对文章的理解,各有优劣,比如,在“重现明月”环节,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太差,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词进行品味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表达片面,不能展开想象力,这也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引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