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7718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优质课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教案泌阳县盘古乡刘志达学习目标:一、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二、体会吆喝的魅力所在。三、树立保护中国民俗文化的观念。学习重点:目标中的1、2、3学习难点:目标中的2、3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1、 导入。1、 导语。 同学们,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被一些现代广告设备所代替。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者萧乾的脚步,回到老北京去聆听,欣赏一下那些富有韵味的吆喝声。2、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

2、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二、正课。(一) 、疏通字词,检查预习情况。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马趴(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馄饨( )佐料( ) 雪花酪( )卤煮 ( )(二)、 研读赏析。1、说吆喝(1)、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2)作者介绍了北京街头巷尾的那些吆喝声?卖大米粥

3、的、卖油炸果的、卖青菜的、卖花儿的、百货商店、修理行业展销、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算卦的、乞丐、卖大小金鱼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卖雪花酪的、卖秋海棠的、卖柿子的、卖葫芦儿的、卖烤白薯的。(3) 老北京的吆喝五花八门,可谓随处可闻,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的把这些吆喝声声一一 描绘出来的?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2、品吆喝(1)作者不仅按时间顺序对吆喝声进行了整理、描述,还对吆喝声进行了欣赏性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吆喝欣赏性评价的语句吗?评议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评议二:有的小贩吆

4、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评议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2)吆喝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路人购买自己的商品,要想吸引人就要有吆喝的“诀窍”。你能从作者的描述中找到“诀窍”吗? 吆喝的内容丰富,突出特点;吆喝的声调灵活多变;吆喝讲究合辙押韵。3、听吆喝 感受吆喝的美(多媒体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磨刀磨剪子”,“烤白薯”“卖花”)4、学吆喝(超级模范秀)(1) 、自选课文中介绍的任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吆喝声,根据作者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模仿吆喝。 (2) 在我们的家乡,你听到的还有哪些叫卖的吆喝声是你最难忘的,放开喉咙给大伙吆喝一声。5、写吆喝 假设你是一名小商贩卖的是以下商品,请为自己

5、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可兼顾内容、声调、合辙押韵)最好能体现出“河南味儿”。6、 惜吆喝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吆喝声正在逐渐消失。你认为“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1)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全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可谓是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应注意抢救。(2)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

6、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3)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总结。 从吆喝中,我们不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及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名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将这一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好吗? 四、作业 1、【练习】课后训练 2、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完成广告制作,设计吆喝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