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377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一、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概念2、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均呈加快趋势:(二)规模增长因素分析1宏观经济基本走势要求消费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2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平添了后劲3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强劲增长势头4医改新方案、农保全覆盖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果将在2010年有所显现5物价回升引发居民出现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二、需求结构及特征(一)消费品已处于买方市场(二) 城乡结构(三)区域结构(四)产品结构1、政策引导家电产品消费成倍增长2、汽车、住房及相关商品消费大幅增长:三、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变化(

2、一)居民收入水平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2、人均收入水平低3、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者消费需求扩张受阻(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三)居民消费倾向(城乡角度)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比较2、城市化滞后与消费需求不足3、产业结构失衡和不充分就业抑制消费倾向(四)居民消费信心1、消费者信心指数逐步回升:2、2010年消费信心高涨3、各个人群消费信心不一(五)消费行为1、娱乐等非刚性需求消费增加2、网络购物明显增加,促销敏感度与产品品类高度相关一、 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纵观2009年,世界经济整体趋势好转,中国经济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形成“V”型反转趋势,全年经济保8目标顺利实现,中国消费品市场在整

3、体经济形势向好局面下表现活跃。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如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实施家电补贴等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政策的导向作用,确立了扩内需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顺利引导了部分受经济危机影响的指导企业与商贸企业进行了“内向型”转换。同时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国内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提升也为消费品市场供给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概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goods)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向消费者出售消费品和向农村出售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直接零售的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

4、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经济越发达,社会生产规模越庞大,社会商品供给将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支付能力增强,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会随之增加。2、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均呈加快趋势:2009年以来,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均呈现稳中趋快的走势。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三季度后,消费增速逐月加快,三季度增长154,明显高于一、二季度。扣除物价因素,1-9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7.0,增速同比提

5、高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个和03个百分点,再创年内新高。3、2010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预测:2010年受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未来支出预期改善和消费信心恢复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品零售额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185,名义增幅高于2009年32个百分点。2009年物价负增长导致2010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较高,加上一定的新涨价因素,预计2010年消费物价和零售物价涨幅应在25一3之间。以此计算,2010年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56,实际增速低于2009年09个百分点,但消费实际增长仍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率有望提高。分城乡看,由于“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2010年依然有效,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深入展开,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形势好转、国家出台农产品收储和提高最低保护价政策均有利于促进农民收人较快增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有利于2010年农村消费的加快增长。预计2010年农村消费增速仍将高于城市,但高增长的优势不再突出。预计201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18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7914亿元,增长189,农村增幅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二)规模增长因素分析1宏观经济基本走势要求消费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2009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实现8的增

7、长目标已成定局,但8只是经济复苏的初级目标,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平均增速尚有较大距离。2010年要稳固经济回升的基础,政策调控应努力使经济增速比2009年有所加快。从三大需求看,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将小于2009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走势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我们不能对出口报以过多依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依靠消费的拉动。培育和扩大消费,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且很少产生其他风险和副作用,国家新的经济扶持政策应着力于扩大消费。2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平添了后劲相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快,但是与自身相比,最近5年是我国除改革开放初期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

8、的时期。2003-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比1990-2001年平均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比1990-200t年平均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2009年l-3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105和92,继续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2010年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落实、农民工大量返城、农产品出售得以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收入水平连年较快增长、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为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平添后劲。3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汽车和住房消费是带动消费升级的主导产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距较大,消费结

9、构升级呈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2009年二、三线城市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房地产销售从低迷到快速回升,充分说明我国汽车和住房消费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发达国家汽车和住房消费持续增长延续了1520年,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消费快速增长至少应在20年以上。4医改新方案、农保全覆盖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果将在2010年有所显现2009年改善民生出台了两大措施:一是城市出台了新医改方案,老百姓看病负担重的问题有所缓解;二是10月1日开始新农保试点。新农保规定:“中国农民年满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财政出钱的普惠式的养老金”,先选择10的县(市、区)试点,然后全面覆盖。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大大减轻

10、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扩大消费。5物价回升引发居民出现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2010年随着经济回升和需求增加,加之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物价和零售物价有望呈现25左右的上涨。市场具有买涨不买落的购买心理,适度的物价上涨有望促进消费增长。二、需求结构和特征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手段,对当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有着消费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城乡消费市场差距仍然存在、地区间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等特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政策。目前,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得到遏制,

11、并开始“回暖”应该说,能够在全球率先使得经济进入复苏状态,与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的“刺激消费”政策密切相关,如200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166,在全球经济低迷、消费萎缩的大环境下,消费“马车”表现抢眼。但从另一角度看,代表消费品市场的综合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以来环比增速却持续降低这就意味着国内大部分城乡居民仍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居民的消费欲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激励,居民的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发挥,而这些才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一)消费品已处于买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l 5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

12、 210亿元。增长56倍。年平均增长15。市场实现了商品供应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化、方便化、现代化的重大变化,应该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并基本形成。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是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后才进入买方市场,而目前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2 000美元,消费市场应处于一条明显的升级通道,为何早早进入买方市场。这与绝大多数居民“不敢消费”有关。首先,经济虽然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不断下降。国民收入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近几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收入差距不断扩

13、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了消费的增长。第三,社会保障不健全,消费预期较悲观。住房、医疗、教育等过度的“市场化”,加之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使居民的支出结构因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到位促使人们在考虑收入支出时受心理预期的影响,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此外,供需产品也存在结构性矛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消费。(二)城乡结构从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对比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4、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786元,比1998年增长15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 140元,仅比1998年增长947;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增长的不同步,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不同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855元,比1998年增长94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 265元,仅比1998年增长887。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仅绝对额相差较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的275),而且从消费支出比例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2007年占全部社会

15、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上升和下降了55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对比来看,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渐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的消费模式,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47下降到2007年的363,依照我国目前实际,已由小康型逐步过渡到了富裕型。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为431,整体上虽达到小康标准,但其消费水平大体只是城镇居民十年前的水平。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而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法国、日本、韩国为20左右。同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104,而主要发达国家在37一64之问。我国农村居民的差距则更大。(二)区域结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以及沿海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收入和消费不仅出现明显的城乡差异,而且还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与沿海地区比较,中部六省经济上较少依赖出口,较多得力于内部消费,而中央政府近年实施的“中部崛起”政策,更令中部消费力快速增升,武汉、长沙、郑州涌现不少尖端消费者。西部地区是中央政府近年积极开发的地区,但当地经济仍未成熟。作为四川的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