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232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感觉2.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生于南美洲茂密

2、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 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 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

3、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7.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选择论 B.反映论 C.建构论 D.创造论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一观点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

5、.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0.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

6、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过程性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2.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1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4.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

7、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A.人们无法认识世界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是对特定事物在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D.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15.“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 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一观点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 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

8、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 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

9、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表明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 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二、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指出:“全

10、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 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 摸象的

11、故事表明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4.柏拉图认为:“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

12、对不对呢?完全对。”这一观点A.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来源 B.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C.是一种唯心主义 D.在认识论上属于先验论5.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 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 况是道听途说呢?”这个故事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13、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7.毛泽东说:“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8.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

14、论断揭示了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9.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的观点A.是唯理论的观点 B.是经验论的观点 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10.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说明A.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B.认识也需要想象C.想象能够促

15、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 D.想像有助于科学的发现11.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 B.他没有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D.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12.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13.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A.强调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否定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D.强调了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A.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