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809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大海的歌.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大海的歌第一课 大海的歌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

2、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1.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2.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1.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2. 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重难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1.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

4、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2. 初谈对大海的感受。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3.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1. 默读诗歌。2.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2. 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四

5、、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静(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4)深夜的大海没有白天的喧嚣,没有了风浪的嬉闹,多么静啊,别打破这份宁静。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课文里,体会着读出来。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 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

6、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3)配乐,朗读第二句。(4)当我们再读这首诗时,你是不是对沉睡的大海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从大海身上体会到了什么?(5)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6)指导朗读3. 迁移运用,内化语言。(画面出示)当黑夜渐渐离去,一轮红日从大海里慢慢地升起,此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说说。第二课时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7、。(一)入情入境读诗歌。1.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2. 学生们思维活跃时,教师顺势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3. 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4. 各种形式读文同位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使他们忘了此刻是在课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朗读中,被大自然的美丽、神秘所倾倒。(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1.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

8、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2. 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3. 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4. 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课件出示填空: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课件出示自己先想想,然后在

9、小组里说说。小组汇报,完成诗歌的创作。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与“淀”的对比、区分。(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上课伊始,利用画面唤起学生的旧知,创设了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整体感知诗

10、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文本,体悟诗境,咀嚼语言文字内在的韵味。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画面,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品味、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像。抓住

11、这一特点,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美、表达美。让学生把在课文中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议论、交流的形式讲述出来。读中悟,每个人都在自己幼小的心灵深处去悟、去思、去想。真正地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抓住已有知识进行了引申和扩展,架起了思维的桥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现,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由此发散学生思维,续编课文,使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出一幅幅海上美景。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阅读奠定的良好前提下,将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文本内容的内化与语言实践活动结

12、合起来。让学生在意犹未尽的感悟中,使感情的文化气息在心灵得以延续,产生的是一种文化熏陶后的“惯性”,深化主题。一改过去教师一笔一笔的写,学生一动不动的看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写字的学习过程。自己总结出记忆生字的规律。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1合作朗读课文。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五、拓展活动: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以一篇带一篇,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小英雄都有所了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电视墙也就是电视背景装饰墙,是居室装饰特别是大户型居室的重点之一,在装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电视墙通常是为了弥补客厅中电视机背景墙面的空旷,同时起到修饰客厅的作用。因为电视墙是家人目光注视最多的地方,长年累月地看也会让人厌烦,所以其装修就尤为讲究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