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加问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6045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站加问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站加问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站加问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站加问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站加问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站加问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站加问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站 辨证论治样题一:(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 杨某,女,35岁,已婚,工人。2005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出现发热,恶风,鼻塞,咳嗽,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咳痰加重,于今日来诊。现症:咳嗽频剧,气粗,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查体:T:37,P: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双肺呼吸音粗。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109/L,N:80%。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答题要求: 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咳致喘的咳喘相鉴别。考

2、试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中医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据以咳嗽为主症,故诊断为咳嗽,因表证未解,诊断为外感咳嗽,据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辨证为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发作。中医病证鉴别: 与由咳致喘的咳喘相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痰多色黄。 2. 双肺呼吸音粗。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109/L,N:80%。 4、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 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风热犯肺证 西医

3、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剂:桑菊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桑叶15g 菊花10g 连翘10g 杏仁15g 大贝母10g 栝蒌15g 桔梗10g 黄芩10g 陈皮15g 麦冬15g 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1.姜某,女,33岁。2009年4月30日初诊。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肠痈相鉴别。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

4、机分析):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中医病症鉴别:肠痈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多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等典型症状。而痛经发生于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 剂: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红

5、花12g、枳壳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包煎)、乌药12g、香附12g、丹皮12g、甘草6g、生蒲黄12g(包煎)、益母草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计某,男,75岁。2008年12月9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疾。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肠结相鉴别。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为主症,诊断为便秘。患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伴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

6、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血虚秘。其病因病机为: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中医病症鉴别:便秘与肠结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候诊断:血虚秘。 中医治法:养血润燥。 方 剂:润肠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5g、生地12g、麻仁12g、桃仁10g、枳壳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3.高某,男,38岁。2009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平素

7、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鲜,夜间12时开始出现腹痛、下痢等症。来诊时症见: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泄泻相鉴别。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诊断为痢疾。患者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中医病症鉴别: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8、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候诊断:湿热痢。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 剂: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芩12g、黄连12g、大黄6g、芍药15g、当归12g、 甘草6g、木香10g、槟榔12g、金银花12g、肉桂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4.孔某,男,5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近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 ,耳鸣,头目胀痛,口苦, 失眠多梦,甚则仆

9、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相鉴别。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患者眩晕 ,耳鸣,头目胀痛,口苦, 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中医病症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 诊 断:中

10、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天麻12g、石决明30g(打碎先煎)、钩藤12g(后下)、 牛膝12g、杜仲12g、桑寄生12g、黄芩12g、山栀12g、菊花12g、白芍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5.卢某,男,53岁。2008年11月2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今日因情志不遂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 ,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眩晕相鉴别。

1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头部疼痛为主症,诊断为头痛。患者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 ,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中医病症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候诊断:肝阳头痛。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30g(打碎先煎)、山栀12g、黄芩12g、丹

12、皮12g、桑寄生12g、杜仲10g、牛膝12g、益母草12g、 白芍12g、夜交藤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6.孟某,男,31岁。2008年7月14日初诊。患者从昨日开始出现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癃闭相鉴别。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小便频数涩痛,少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诊断为淋证。患者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辨证热淋。其病因病

13、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中医病症鉴别: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热淋。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 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瞿麦12g、萹蓄12g、车前子12g(包煎)、滑石12g(包煎)、 萆薢12g、大黄10g、黄柏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李某,女,44岁。2008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因皮肤疮疡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从颜面渐及全身,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恶风

14、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鼓胀相鉴别。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颜面渐及全身水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患者水肿因皮肤疮疡破溃而引发,肿势从颜面渐及全身,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为湿毒浸淫证。其病因病机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中医病症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 ,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

15、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候诊断:湿毒浸淫证。 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9g、杏仁12g、桑白皮12g、赤小豆30g、银花12g、野菊花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紫背天葵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8.吴某,男,24岁。2008年9月6日初诊。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偏枯相鉴别。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