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群文阅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442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群文阅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景类记叙文阅读训练教学案一、 写景记叙文知识总结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 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七月上天山;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鸟的天堂我的百草园。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 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如

2、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3、。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4、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二、范文导读(一)夜游雁荡山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

5、。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

6、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敛翅:窥视:2、按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3、回答问题。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

7、僧?“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露珠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1、文中的“它”是指 园丁”

8、是指 2、联系上下文解释:(1) 炫耀(2) 夜以继日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近义词:黎明()平凡()培育()反义词:黑暗()平凡()短暂()4、在原文中用_线画出一个比喻句。5、找出中心句,写在下面。6、文章中哪句话表现“露珠精神”?7、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举二、三个例说明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三)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

9、调。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

10、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恍然:贪婪: 平添: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

11、动态描写?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典型例题练习(四)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傍晚,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矫)艳。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它们都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春来了,青青的小草长得也很特别。在阳光下,草儿快乐地挺直了腰(杆秆)。分布在广州市区的绿地上,像一块块柔软的地毡,郊外绿油油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小区的墙角下也长出

12、了小草,新生的绿草笑目般地站立在地上。像是在和低着头的薄公英说着绵绵的情话。春来了,树木长得更加茂盛了,枝头上也吐出了细姨的叶子。连一片黄叶都看不见了,风雨吹洗过的莽莽林海翠浪翻卷,千枝万叶洁净无尘。春来了,火车站里人山人海。他们提着旅行袋、背着行装、(川穿)流不息,原来是南来北往的打工族,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生们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们穿上了色彩鲜艳的校服,一个个兴高采烈走进鲜花盛开的校园。春来了,面对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豪毫)情满怀。情不自禁地挥笔疾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1、请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2、划去文段中不正确的字。3、 照样子,写词语(3个)。人山人海绿油油 4、按照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地毡()的校园()的校服()的打工族()的叶子()的树木()的小草()的火车站 5、在短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等景物。 6、写出文中的一句格言:我喜欢的另一句格言是:7、短文中第三段话运用了_和_修辞手法,描写了春来时的小草。8、同学们你知道春来了,给天地间带来了一派什么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表述。( )(五)春潮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荫)处虽然还寒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