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9954975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重力》(人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力教材分析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等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教学中先通过实例感知重力的存在,然后分别研究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并对重力进行测量,探究得出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本节的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2、知道重力的产生;(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教学过程1、 复习旧课1、 画出下列例子中力的示意图2、 激发学习动机投影图片:1、水从高处落下 2、渔网落到水中;并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2、抛出去的渔网为什么会下落到水中?三、讲授新知识(一)重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渔网落到水中,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重力,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教师介绍: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符号:G(二)重力的大小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1、重力有大小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2、重力大小的测量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4、。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钩码为被测物体。如图7.3-2,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质量m/kg重力G/N2)在图7.3-3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观察后思考: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

5、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 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 或Gmg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例题:p11内容教师分析讲解。(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

6、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三)重力的方向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分析: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3、想想议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下”的含义?(四)重心1、让学生看课文第12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7、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五)重力的由来1、指导学生做图7.3-8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让学生联想

8、: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2、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

9、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四、巩固运用1、如果没有了重力,世界将会怎样?2、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五、检查评价1、课堂检测2、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本节是在前一节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

10、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