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4358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iii课程纲要(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类型:必修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高三历史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文科班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具体知识。2、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方面,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优秀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二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或

2、区域创造了截然不同各有特色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自觉做好传承。课程内容:【课时1】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授课方法,上好新课第一课的导课。【课时2】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4】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5】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6】梳理单元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

3、检测练习。【课时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8】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时9】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10】第7课:启蒙运动【课时11】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2】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14】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时15】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16】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8】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课时19】阶段性考试试卷的讲评【课时20】第11

4、课:物理学的重大发展【课时21】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课时22】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时23】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典型试题及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24】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24】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25】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时26】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典型试题及课后作业.【课时27】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28】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时29】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30】结合第5单元内容构架知识体系,展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最终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

5、路。布置第5、6两单元的检测试卷一套。【课时31】总结学生所反映的问题,针对性解决问题。【课时32】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时3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时34】文学的繁荣和美术的辉煌【课时35】音乐与影视艺术【课时36】单元检测巩固第七、八两单元内容,并随堂评析。课程实施建议:(一)课前: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1、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熟悉教学内容。理清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在新课程形势下的“一标多本”,要求教师特别注重课标的地位。如果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能动摇的话,那么编者是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教材的编写。由于编者关注的着眼点的差异,形成不同版

6、本的教材。所以,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导下,理解、消化以及根据学情重新建构教材。2、新课程采用一纲多本的模式,不同版本的编排各有详略,适当拓展教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由于受到知识的限制需要及时“充电”,补充和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本模块教学的需要。必修三涉及到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较多,原有的知识结构恐怕很难胜任新的教学任务,必须不断地通过多种的方式学习,最捷径的方式恐怕是通过网络学习和向其他学科教师及时请教交流。3、了解学生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历史必修部分三个模块是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专题,从教学难易的角度来看,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的。思

7、想文化专题模块,由于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教学起来比较棘手。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也很难形成比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怎么将教学内容由艰涩、枯燥变通俗、生动是教师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4、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影像、铭碑、故事等各种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教科书内、外资料的有机整合。5、做好课前教学设计,设计好每一课的导学案,包括设计教学构思、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补充材料的引入、探究问题的设计等。6、尝试欣赏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二)课中:灵活选择教学方式1、补充丰富的历史

8、资料,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中思想史与科技史方面的内容理论性很强、枯燥抽象,文学艺术史方面的内容生动形象,因此,提供大量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来分析和解释历史,提高“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和处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现实去认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思想文化成果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还在延续,许多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

9、熟悉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本模块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古今中外最具典型性、最有影响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以8个不同的专题来呈现。在教学中,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科学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及特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内涵、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等内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思想文化成果与科学技术成就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原因

10、等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5、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的同时,突出历史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应联系相关学科如政治、文学、音乐、美术、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深入学习,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同时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的重复,也应注意避免陷入具体知识的无效扩展,做到度的合理把握。6、注意专题内容的适当整合。历史八个单元可以纵向和横向分成若干条线索,这样也就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前后联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

11、整八个专题模块的学习顺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文的课时安排进行调整。7、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真正的将学生的课堂变成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课堂。(三)课后:学生作业的布置要注重高效性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要注意(1)、选择有“质量”的练习题,精选精练。在布置作业前,应该先搜题、做题,认真考虑那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哪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力等,老师经深思熟虑后,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应该避免那种随手的抓本资料从多少页到多少页布置方式。(2)、作业布置力争“

12、多样”化。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那么学生可能会减少对做作业的厌烦。尤其大量重复性的无效作业。(3)、作业有层次性、区分度。布置作业应该“因材布置”。不同的学生他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速度也是有差异的,那么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有区分度的。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要求“一碗水端平”。(4)、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作业时间。估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安排作业的时间,同时要兼顾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主体时间。课程评价:一、 评价指标:1 、学生上课综合表现。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单元检测与周考月考。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1、上课评价: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2、作业评价:A、B、C3、按分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