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3828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化(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三、社会化的历程 四、社会化的内容 五、社会化与个体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自然人社会人,社会教化(外因) 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庭、监狱和劳动教养所等 社会化的执行者: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其成员 社会教化的分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 ;(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二、社会化的途径,个体内化(内因) 观察学习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奖赏,(一)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生命历程的

2、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三、社会化的历程,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阶段1:婴儿期,0-1岁,信任感不信任感 阶段2:童年期,1-3岁,自主感羞怯疑虑感 阶段3:学前期,4-6岁,主动感内疚感 阶段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自卑感 阶段5:青春期,12-20岁,同一性同一性危机 阶段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感孤独感 阶段7:成年期,25-65岁,效能感停滞感 阶段8:老年期,65岁-,完善感失望感,(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社会化 心理学家 哈里F哈洛的实验,2、青春期

3、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3、成人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包括:维持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包括:强制性、非强制性,4、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包括:无理性型、有理性型。 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经常发生在地理迁徙或文化巨变之后。,四、社

4、会化的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二)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赫斯与托尼的研究,儿童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如国旗、国歌、国家领袖。 2抽象国家观念期:如形成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概念,权利、责任、社会活动。 3国际组织系统期:对自己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忠诚,道德社会化的理论,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主要有三个派别:认知学派、新行为学派和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皮亚杰、柯尔伯格、班杜拉、和埃里克森。,认知学派: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皮亚杰(P

5、iaget.j)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 ; (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惩罚。,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道德概念 强制的道德或受他律道德阶段; 观 点 看一种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人人都这么看,不能置身于他人立场; 意 向 性 倾向于从实际物质后果判断行为,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 规 则 服从规则,认为它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对 权 威 单方面的尊敬使儿童有一种遵

6、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惩 罚 赞成严厉的赎罚,要使受罚者痛苦,而不考虑惩罚方式与错误内容的关系。认为惩罚本身就说明行为的错误性质; “内在公正” 混淆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认为自然事故和灾害是不端行为引起的超自然力的惩罚。,道德概念 合作的道德或自律的道德; 观 点 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 意 向 性 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规 则 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可由人来改变; 对 权 威 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惩 罚 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性的,应当依错误的性质而决定,能导

7、致对受害者的赔偿,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的性质而使其改过; “内在公正” 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认知学派: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而这六大阶段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前世俗水平(410岁),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 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能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为是非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人的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看

8、作是交换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世俗的水平(1013岁),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 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好孩子定向”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

9、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两难故事示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

10、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吗?为什么?,提问?,不该偷的理由“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该偷的理由“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 前世俗水平: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定向阶段,不该偷的理由“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该偷的理由“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前世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不该偷的理由“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该偷的理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

11、丈夫该做的事” 。 世俗水平: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不该偷的理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该偷的理由“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世俗水平: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12、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不该偷的理由“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该偷的理由“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后世俗水平: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新行为学派: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六十年代后,班杜拉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化的社会学习论。 主要观点 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1.模仿学习实验,班都拉和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

13、d,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的故事让其判断。 过程 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化;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童给予强化;第三组有成人的判断但不给强化。然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 结果 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时,第二、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 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作用是明显的。,2.抗拒诱惑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瓦尔特斯(R.H.Walters,1

14、963)的实验:他将5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告知不许玩。 过程 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儿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 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 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3.言行一致实验,家长、教师对儿童的社会道德标准教化有两种:一是口头劝导;二是在其面前展示自己的行为,而后者更重要。 米斯切尔(W.Mischel,1966)等人的实验。让儿童玩小型滚球游戏,按

15、一定规则将木球投入门内,投中得分,20分有奖。严守规则很难得分,偷偷违反规则容易得分。 过程 将儿童分两组与成人一起玩。第一组成人言行一致,告诉儿童规则并遵守规则;第二组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进行口头劝导而自己却当其面违反规则。 结果 成人在场时,儿童都遵守规则,当成人离开后,第一组得奖人次占总人次的1%左右,而第二组占50%以上。然后将两组儿童放在一起玩,第一组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结论 要使儿童遵守规则,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榜样作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关于道德的研究,就是在研究超我如何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良心”。 埃里克森(E.Erikson)是新精

16、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的作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角色(sex roles)和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英国社会学家S.德拉梅特指出,“性这一概念准确的含义应是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物特征,性别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应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诸如在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把男子的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区别开来。”,文化人类学:玛格丽特米德的解释,人类学家用功能主义来解释性别角色社会化,认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为了保持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所不可缺少的。 马格丽特米德(19011978)来自南海一书包括1928年发表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30年发表的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以及1935年发表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这三本书分别讨论的是文化和青春期、文化和儿童教育以及文化和性的关系问题。,阿拉佩什(Arap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