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952796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家舞蹈中“三绝”的表现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研究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表现技巧。研究切入点是客家采茶戏中的三绝: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舞蹈动作。三绝是戏中之舞,又是形成系列舞蹈语汇的核心。抓住舞中三绝,进一步研究客家客家舞蹈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基本内容,即基本形态,它的形成的历史成因,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独立艺术形成的基础。最后,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关键词】客家舞蹈;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一、 研究背景 客家人创造了非凡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非凡的精神文化。其中客家采茶戏便是非凡的精神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客家人创造了完整意义上的客家戏剧、客家山歌、客家灯

2、彩,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否创造了完整意义上的客家舞蹈,还没有达成共识。一个舞种是否成立,要看它是否具备相对完备的舞蹈形态,有过怎样的历史成因,有没有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按照这一思路,我们通过一番疏理,看客家舞蹈究竟存不存在。确实,客家舞蹈在历史上还没有独立的成品,总是以歌舞戏三位一体的形式存在于客家采茶戏中。客家采茶戏的风格特点有人归结为“三绝”。三绝就是指戏中之舞: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对客家舞蹈进行系统化研究,不妨从客家采茶戏的舞中三绝入手。二、 “三绝”的基本形态(一)矮子步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

3、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主要舞步: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水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要求上身挺直,变化只在手腕、腿脚上,一般表现行走、上山、下坡等活动。前辈艺人传下的“矮子步”艺诀极其形象:“老虎头、鲤鱼腰,双手蛾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总之,要求做到头要有神,腰有丰韵,手要柔和,脚步轻盈,方能有特色有美感。 (二)单袖筒 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客家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

4、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它不同于其他剧种常见的水袖,而是左衣袖加长,用以耍甩挥舞,与右手耍扇配合身段表演。关于耍舞单袖筒的要领,其艺诀是:“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象蛇过,龙头又凤尾。”耍袖筒的动作极为丰富,有甩、扬、拂、抛、摆、绕、抖、挥、捧、摇、拖、撩、掸、圈、抓、遮、飘、卷、缠等,而且每种动作都有它鲜明的含意。用以抒情,表意,虚实相济,在表演风格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扇子花扇花有“单扇花”、“双扇花”。艺诀是:“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相比较而言,扇子花在汉民族民间舞中比较普遍。一般认为,中国

5、的传统舞蹈中,达官贵人赏玩的以袖、剑之舞为多见,体现为刚柔互补,文武相济;而村夫野老娱兴的以扇,绢之舞为多见,素有“南扇北绢”、“男扇女娟”之说。“采茶”舞蹈的扇子花,其摹形拟态与许多民俗舞蹈或民间小戏中的用法相类似,有避风、遮日、扑蝶、闻花之说,但却在扇花指法上别具一格,分为二指、三指直至五指的不同甩法。从品类到艺诀都相当丰富而完备,乃至象扇子花,对表现七情六欲都有不同的扇法,我们认为客家舞蹈的基本形态已经形成。三、 “三绝”的历史成因舞中三绝的历史成因,不能不说到客家采茶戏的历史成因。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戏剧艺人创造和发展了舞中三绝。客家采茶戏的发祥地为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甜,云雾

6、缭绕,便于种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曾为朝廷贡品,年年进贡,并源源不断为商贾外销,于是这里便有了专职以茶为生的茶农。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于是“采茶歌”、“采茶灯”便产生了。客家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客家其它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如东河戏等)等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传统剧目百余个。明末清初,已有职业班社的出现。初期的采茶歌舞,仅表现姐妹二人上山摘茶,口唱“十二月茶”,有时唱春夏秋冬“四季茶”。为取得观众的喜爱,艺人们也常把“十二月茶”从十二月开始倒回正月演唱,曰“倒采茶”。形式是姐妹手提茶篮,载歌载舞,茶童手摇纸扇,走矮步穿插其中。

7、人称“茶灯”或“茶篮灯”,也叫姐妹摘茶。这就是形成客家采茶戏最初的原始节目,也是三脚班的雏形。从客家采茶戏的历史形成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戏剧表演动作已日趋舞蹈化。三绝的舞蹈动作也曾大量的出现在舞蹈作品中,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绚丽多彩的扇舞,就有着客家采茶舞女子双扇的脉迹;中国革命之歌中庆祝土地革命胜利的男子群舞,客家采茶舞蹈中特有的“矮子步”,展现出它独具的风采。四、 “三绝”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取决于相对固定、相对集中、反复出现的舞蹈语汇。从以上舞种来看,每个舞种都有相对集中、相对固定的舞蹈语汇,没有以马为中心的系列舞蹈语汇就没有蒙古舞,没有以羽为中心的系列舞蹈语汇就没有傣族舞,没有以鹰

8、为中心的系列舞蹈语汇就没有塔吉克舞,没有以篝火为中心的系舞蹈语汇就没有鄂温克族舞,没有以手势为中心的系列舞蹈语汇就没有印度舞。客家客家舞蹈有没有自己相对集中、相对固定的系列舞蹈语汇呢?采茶歌舞的语汇非常丰富,基本动作有五百之多,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象形动作。模仿动物、植物形态。如龙、凤、狮、鸡、狗、猫、狼、虎、猴、青蛙、乌龟、蜻蜓、蝴蝶、花鸟等等。动作有“龙头凤尾”、“鸡公啄米”、“黄狗伸腰”、“饿狼寻食”、“猫儿洗脸”、“乌龟爬沙”、“蜻蜒点水”、“画眉跳架”等等。手势有“兰花手”、“菊花手”、“佛手”等等。虚拟动作。模仿日常生活。如上山、下山、开门、关门、上楼、下楼、挑担、推车、摘花、炒茶

9、、绣花、梳妆、打鞋底等。情绪动作。一是演员的形态,一是充分运用服饰、道具。如用扇子、袖筒、手帕、茶篮等等来表现情绪。特技动作。在特殊情况和气氛下,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殊技巧。如矮子步的中的“矮桩步”及“抛开扇”、“轮花”、“翻扇花”、“风车花”、“围袖”等。造型动作。歌舞进入高潮,为使观众有个鲜明的视觉形象而采用的静态造型。如“月下乘凉”、“排排坐”等。以上几种类型的基本动作,为求得舞姿优美,艺人们要求处理好“曲与圆、丰与韵、刚与柔、静与动、断与联”五个关系。并做到“上下结合,自然连贯”。在表现上,“男矮女高、男走女摇”是采茶歌舞的基本形态。采茶歌舞以上语汇中相对集中、相对固定的语汇是最具特色

10、的“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舞中三绝的创造是客家客家人长期生存于山林中的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登山采茶,是矮子步形成的依据,源自客家茶农采茶劳动所促成的体态也就是说,当女子穿行在齐胯高的茶丛中采花之时,身背茶篓的男子则是蹲行,以便采茶女将所采嫩芽投入篓中。当“采茶”舞蹈表演再现“矮子行”之时,并非传授劳动技能,但却流露出“女采男背”的默契与调情。制茶时,客家茶农一手炒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味纯真。与“

11、矮步”相似,“单袖”亦与乡民的日常生活有关。客家气候湿热,人们生产、生活中离不开扇子扇风、汗巾擦汗;在生活器具向舞蹈道具的转化过程中,扇风的扇子翻舞如花,而擦汗的汗巾则从手持之物变成了延长之袖。创造的扇子花广泛运用于采茶剧舞台,时而为鞭,挥戈千里;时而成笔,书写绘画;时而为茶篮,时而又成锄头,运用自如,变化无穷。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五、 结语研究三绝的动作风格特点;提炼出三绝动作的韵律特点、节奏特点、神韵特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继承和创新三绝的动态、动律,以及丰富多彩的动作。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这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并热爱、传承、发展、创新、研究这门有意义的客家细部学科,创作出更精彩更具特色更有影响的舞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