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2414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写作基本知识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二、调查报告的主要类型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奥秘反映出来,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题的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类型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跟工作通讯中那些以反映工作成绩为主的类型有些近似。区别在于调查报告重在调查,特别注重对调

2、查过程和调查所得数据的叙述和列举。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跟上种类型相反,这是针对某一存在问题展开调查,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种种现象和深层原因为主要目的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这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有了长足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在现实社会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的。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的文体功能,就是全面的报道某一新生事物的背景、情况和特点,分析它的性质和意义,指出它的发展规律和前景。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这是针对一些社会情况所写的调查报告。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

3、、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类调查报告虽不直接反映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但百姓生活也是跟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另外,这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各种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都曾开辟过公众调查专版。类似北京人出游记北京居民京、津、沪地区旅游消费调查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三、调查报告的写法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

4、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又称双标题,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前言(又称导言、引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简介式,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

5、、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概括式,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主体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情况-成果-问题”式,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第二种,“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多用于较少经验的调查报告;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

6、看法和建议,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四、调查工作基本要求1、立场、观点要正确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2、调查态度要端正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3、调查目的要明确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

7、向前进。4、调查方法要讲究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骤来说,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调查准备思想武装。选定调查研究题目。拟定调查提纲。调查方法开会调查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调查阅读有关书面资料报告撰写一是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核实,发现遗漏疑问的地方,再作调查补充。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内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五、调查报告的特点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

8、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时效性。六、范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

9、不够丰富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 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

10、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

11、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12、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

13、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三)对策与建议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

14、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

15、(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沙河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说明:关于写作基本知识,各位老师如有更好的建议,可发给朱院长,或发教研室主任,以便更好的促进学院的工作,谢谢。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和现金使用范围,遵守银行结算制度,现金银行存款按时间顺序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