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9520519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第三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改变了各国的经济面貌。从1925年开始,苏联用12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约增长7倍,其中重工业产值增长10倍以上。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品总量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提高了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完善,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苏联居民的实际收入1985年比1

2、940年增长了35.46倍。总体上看,苏联人民在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的福利都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居民的食品营养水平、衣着的质地、文化素养也都不低于西方国家。2、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的最基本特征是过度集中和自我封闭。所谓过度集中,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国家占有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直接管理着从生产、流通到分配的几乎所有的经济环节。所谓自我封闭,是指国家的经济生活是非市场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还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实行国家统制经济。第二、实行指

3、令性的计划经济。第三、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第四、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挤和排斥非公有经济形式的存在。第五、实行极具行政管理色彩的分配制度。第六、经济体制的自我封闭性。3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存在哪些主要弊端?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存在以下弊端:1权力过度集中的国家统制经济体制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2.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必要性3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排斥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4经济管理方法以行政手段为主,忽视了其他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的重要作用 。5分配制度上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6僵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严重的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

4、资源)浪费7自我封闭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8与过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必然是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过度集权的思想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的过度集权是权力腐败的温床,而过度集权的思想文化体制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思想文化体制必然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过度集权的经济体制。4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如下:1)改革思潮的萌动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战略。继续沿着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进行更深入探索的是布哈林。布哈林提出了著名的

5、“落后型社会主义”理论。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后遭遇了第一次较大的冲击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上,出现了沃兹涅辛斯基和安德烈耶夫昙花一现的改革尝试。2)20世纪50年代的南斯拉夫改革南斯拉夫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先后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三个阶段,打破了苏联模式的唯一正确性。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公开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病的盖子,并改变了旧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也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20世纪60年代中期

6、至7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以196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这一时期改革取得比较明显成效的是匈牙利。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了经济改革委员会,自1968年1月1日起,匈牙利开始在全国实行新经济体制。把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既保持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又发挥微观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976年,中国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新一轮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浪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

7、联的改革势头进一步强化。随之,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5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评析。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第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所在国的矛盾第二、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第三、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第四、改革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五、改革实践促进了理论探索,而理论探索反过来又推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化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第二、尽管各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

8、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差别,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缺陷是改革不全面、不配套。第四、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基本框架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进展,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体制的核心是把集体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10月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经济体制改革的主

9、要内容包括:(1)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现代化农产品市场的新阶段。(2) 改革所有制结构。(3)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4) 改革和完善各种经济管理手段。(5) 加强经济立法。(6)改革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7) 打破闭锁,走向开放。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赖以存在与良性运行的基础。(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