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948189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第一讲 试述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 苏东剧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要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分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u 原来苏联模式积弊太深;u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u 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先“左”后右,终于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葬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和改革中必学汲取以下三点主要历史教训:1.要警惕右的错误,

2、同时要花大力气纠正“左”的错误。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长期不能克服“左”的错误,便很容易滋生右的东西,造成先“左”后右,最终合葬社会主义。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首要的关键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进而按照这个基本规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正确对待各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实践。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虽然不是导致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原因,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加快内部

3、体制的改革,加快发展自己,以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加以利用的突破口。二、第二讲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有何重大意义?1992年初,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大道共同富裕” 。这个科学论断简明扼要、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整体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目的(目标)与手段(途径)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标志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最新理论成

4、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3.它对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保证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各民主党派充分尊重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第二,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政权,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参政和监督的作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参加国家政权,参

5、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执政党的活动实施监督,等等。第三,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政治协商既是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又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第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四、怎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设计面宽、政策性强、操作难度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理顺党、政府、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又

6、涉及理顺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纵向关系,牵涉到千千万万的人和事,因此,改革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哪里着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二)政治体制改革要处理号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关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当家作主的人民,依法治国的依据就是体现当家作主的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同时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必须在法制

7、轨道上进行,受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依法治国这一事业推向前进。同时,党应当通过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受法律监督。(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能够更快、更协调地发展,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就改革自身而言,改革措施的贯彻和实施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改革引起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那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改革自身的目标,它不仅会阻碍发展,最终也会葬送改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安定的社会和政治

8、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求的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四)政治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与坚持走自己的路之间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政权运作机制。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及其在操作层面上的机制,不是不可以借鉴的,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毕竟是不同的民主类型。同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基本国情方面的差异也不容忽视。总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

9、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五、第五讲 简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文化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2)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3)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试论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10、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

12、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

13、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

14、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七、第六讲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1)执政党所处的环境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执政党的角色与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掌握政权之后,党成了领导者、执政者。党的中心任务也由夺取政权转变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积累的群众性阶级斗争的经验,就不再适用或者不完全适用于新的情况了。 3)党的思维方式与领导方式面临转型与创新的巨大压力:只有思维方式的创新,才能有理论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党成为执政党以

15、后,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它必须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此,党的领导方式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巨大压力4)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加强自身建设必要性认识的曲折发展: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这本身就不利于执政党的建设;其二,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本身就是滋生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温床;其三,随着政权的巩固,一些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开始消退,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心理开始增长,成为改革与创新的阻碍力量;其四,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的思维惯性一时难以消除,成为建设时期改革的一种无形阻力;邓小平指出:“要聚精

16、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八、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执政考验?任何执政党都有一个执政考验问题,所谓执政考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实质是如何长期执政的考验。因此,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执政考验,就要把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进而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 (一)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中国共产党正经历着执政并长期执政的考验。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党执政并长期执政。1.要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西方学者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