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大题-营销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65689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大题-营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毛概大题-营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毛概大题-营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毛概大题-营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毛概大题-营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大题-营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大题-营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章节(营销班老师认为的,另小点看书)第一章一、(第一节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11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第二节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

2、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思想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三、(第三节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第一阶段: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第二阶段:1987年党的第十三的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

4、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第三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四阶段:1997年9月,党的第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

5、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四、(第四节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尽管我们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

6、,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发展:一、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5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

7、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写入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五、(第五节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定义: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背景: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8、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2007年10月,胡惊涛在党的十七大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第二章六、(第二节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1234”1、 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理论联系实际。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从书本出发,教条主

9、义;另一种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应该做到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3、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条件和目的。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

10、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章七、(第二节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在近代中国社会里,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11、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

12、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有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身受“三座大三”压迫,形成其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革命性。二是分布集中,有利于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战友,共同作战。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

13、先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理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1953命的区别。第四章八、(第一节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市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3、主要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4、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已经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抗御自然

15、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五章九、(第二节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十、(第三节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第六章十一、(第一节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