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是永恒的动力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58374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欣赏是永恒的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是永恒的动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欣赏是永恒的动力东风教育集团20学校 付荣琴内容摘要:耕耘教坛几十年的我坚信欣赏学生是有效实施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被欣赏可以使人产生“成功”感,而“成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奖励”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逐渐步入“成功自励自信”的良性循环。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关键词:老师欣赏是最好的奖励;互相欣赏极具价值;家长的欣赏必不可少 正文:日前重读旧书,一篇小札记让我感慨。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篇小说童年所吸引,署名的是一个无名小辈。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

2、定不可限量!”姑母很快写信把这一切告诉侄儿。作者惊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成为俄国文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掩卷感慨,若没有来自屠格涅夫的惺惺相惜,世界文坛将会多一分寂寥,少一分灿烂。它使耕耘教坛数年的我更坚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用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用赏识的语言去夸奖学生,用赏识的目光去欣赏学生,用赏识的动作去鼓励学生,是有效实施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老师的欣赏是给予学生的最好奖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渴

3、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特别是年龄小,性格还未定型的孩子,来自于他人欣赏的目光,会源源不断地给孩子的思想注入前进的动力。欣赏应该是多层次、多渠道、立体交叉的,其中,老师的欣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警示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观念,带着欣赏的目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不仅欣赏优等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落后学生的长处,哪怕是一线之明。实际工作中,对前者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做到后者却很困难。诚然,落后学生毛病多,不用心甚至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可

4、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怎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呢? 那么如何欣赏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和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一位优秀教师的眼中,没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别。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用之材”。教学上提倡多鼓励,少指责,把全部的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热情的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的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倾听,对学生思路的每一步的正确都加以肯定,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差生由于长期知识匮乏导致学习困难,他们一般既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教师不能歧视他们,应主动的接近他们,尊重他

5、们的人格。一方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也响应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喜欢学习,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教师每一句话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激励。对于差生来说,能有机会表现自己,并得到老师的赞赏,显得更宝贵,更重要。教师应为他们创造条件,适时鼓励。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找差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找中等生问问,激励他们努力向上。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创设情境,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6、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展开紧张的智力活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我班有这样两名学生,学习功底都不错,成绩中等,均处在“推推可上,拉拉可下”的状态,其中一个叫漆张涵的小男孩聪明淘气,一点就通,但是他讨厌做作业, “短斤缺两”、错误百出是经常的事情;另一个叫王剑雯的小男孩,课堂上特别顽劣,不是东张西望不听课,就是不分时机乱插嘴。他们是典型的学习态度差。屡次与他们谈话,但收效甚微。后来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对第一个孩子,在发现他有看图写话写得不错时,我特地多次以他的写话为范文在全班讲解,还请他向

7、同学们介绍写作经验。同时辅之以课后谈心,请他欣赏同学们的作业。渐渐的,这个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不但认真做作业,而且在各方面都可以说与优等生毫无差别。第二个孩子呢,在课堂提问时,只要他的回答基本正确,我会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对他的欣赏,并给他贴上一朵朵小红花。结果同上一个孩子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的身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教育这些各方面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由于智力、遗传等因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语文数学。但如果

8、他们在其它方面有特长,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老师就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正常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挈机。如我班的雷静怡同学,头脑灵活,但就是学习不主动,作业每天都不能按时完成,故而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看不起她,远离她。但在一次大扫除中我发现她打扫卫生很卖力,把班级收拾得井井有条,当时我便夸奖了她。第二天又在全班同学面前隆重地表扬了她,以后只要有打扫卫生的活,我都让她参与进来,并不时地表扬激励她,课下还找她谈心说:“雷静怡,老师们都说你很聪明,如果你能把打扫卫生的积极性再用到学习上,你的成绩一定也会很棒,试试好吗?”她的双眼亮亮的,望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之后

9、期末考试她的语文成绩居然考了90多分。可见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赏识是最大的认同。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需要向孩子们的心灵上播撒阳光和自信,这需要老师们给予他们应有的欣赏和肯定。我们的一句话表扬,一个眼神赞许,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都可能给他们巨大的前进动力。 二、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欣赏极具价值 如果说老师的欣赏是一个点,来自同辈伙伴们的欣赏则是一个面。后者是一股群体性力量,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被欣赏孩子的心田。孩子间的欣赏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仅仅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某个孩子感受到其他人在欣赏自己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

10、,从而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性格等心理因素不成熟,往往只会懵懵懂懂非客观地评价谁好与谁坏,而不懂得抓其优点去欣赏某个小伙伴。作为班主任,培养集体性的欣赏观,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当然是极其必要的。 我班有一个叫曾欣灼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一度出现了厌学、不合群的现象。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去改变他,但都无功而返。后来我发现,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他不想努力学习,而是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他更无法忍受同学们的讥笑同学们多次背着老师当着他面叫他“傻子”。针对这种情况,我私下要求几个小班干帮助他:首先牢记不许讥笑差生,然后是发掘他的长处与优点,第三是与他交朋友。一周后,

11、我专门在班会上表扬了这个孩子,因为他把捡到的一支铅笔还给了失主。接下来我让全班同学都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介绍自己所知道的这个孩子的优点。孩子的心永远是纯洁的,不仅小班干们,还有其他不少学生都发言了,说了不少连我都惊讶的长处,比如该同学讲究卫生、从不迟到、关爱同学、帮助本班同学不受别人欺负等等。最后,我总结说,每个同学都是老师的好孩子,包括这个孩子在内,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随之我开展一系列小活动,如“悄悄话”(把自己最想告诉班内某个同学的话写成一封信送给他)、“礼物猜猜看”(假设自己有5元钱,给好朋友买一份什么礼物呢)、“我最佩服的同学”写话比赛等,逐步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并赞扬别人的优点。欣赏的

12、种子在集体中悄悄扎根了。班级里包括这个孩子在内,有好几个学生开始发生变化,专心听课,认真做作业,热心帮助别人,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欣赏,就是积极的评价方式。被自己的群体欣赏,实质上是被群体认同,不仅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会以此为基础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人相处,发现同伴优点,学习同伴优点的技巧,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要件,这也应当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之一。三、家长的欣赏必不可少 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在教育中的相互作用问题,是大家常讲常新的论题。在欣赏促进孩子的成长问题上,两方面的配合同样不可少。 有一种说法我非常赞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13、。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屡屡被叫找家长谈话,每次都是孩子的母亲去聆听老师的“告状”。庆幸的是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根据老师的告状打骂惩罚孩子,反而从另一面不断给孩子以鼓励。比如,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真脏,有手帕也不用”,而母亲告诉孩子“老师说你的进步很大,真让她高兴。如果你能够学会用手帕揩鼻涕的话,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个孩子很快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小朋友;几年后,初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简直太笨了,照这样下去能上高中就不错了”,而母亲告诉孩子“老师说你的成绩是不理想,但一直在提高,只是进步缓慢而已。如果坚持努力,老师相信你会赶上去的,这一点妈妈也相

14、信。”结果这个孩子中考时考上了当地相当不错的一所高级中学。在母亲的良苦用心下,这个孩子最终在高考时考上了清华大学。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哭着说:“没有妈妈的鼓励,我不会有今天。世界上只有妈妈真正欣赏我,为了这一点,我一直拼命学习来报答。” 可能这个故事带有其特殊的个性,不一定在任何情形之下都可效仿。但其中共性的一点是:来自父母、家长的欣赏和鼓励,往往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而父母、家长对孩子的蔑视、羞辱或打骂,对孩子的负面作用有时候是毁灭性的。凡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期望值都很高,但实践中为什么多见“恨铁不成钢”的悲剧,而不能多给一些鼓励、欣赏和机会呢? 培根有一句名言:“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被欣赏可以使人产生“成功”感,而“成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奖励”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逐渐步入“成功自励自信”的良性循环。佛教有言:心中有莲花,所见皆为莲花。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会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们以鄙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他可能会自暴自弃。 (参考文献资料:班主任之友)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年各项工作和“三乐两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搭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学院间师生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