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48494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贡献(原创)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他1930年2月以李浩吾笔名发表的新教育大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分析、考察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贡献。一、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的起源。科学地探讨教育的起源,这是研究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到底起源什么?是根据什么人性还是根据教育者的意志?或者还是根据什么天命?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历来众说纷坛。在考察这个问题时,杨贤江的可贵之处,他不象其他教育家那样,总是从那些高深玄妙的理论中或晦涩难懂的

2、古籍中或浩繁如海的前人论述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从人类最基本问题生存问题谈起,从人类最本质的关系物质的生产关系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谈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在远古时期氏族制度之时代即原始共产生活时代,教育“自不外于所谓种族保存之生物学的目的。”“即除个体维持与种族保存之目的以外,更无他种目的。”教育是“当代的人一面利用从前代所传下的精神的及物质的之遗产,一面更加上新的经验与发明,以传给后一代。”(见杨贤江教育文集第32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数)因此 ,教育是一件“日用品”,它的发生,完全是出于“当

3、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并断定:“自有了人生,便有了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第413414页)他还深刻指出:教育的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以及物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只要这种现实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教育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杨贤江这种教育起源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教育与人类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这一常见而又极为重要问题,得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结论,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符合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因而是科学的。它的提出,不仅否定了各种唯心主义教育

4、起源观,而且也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起源观,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是杨贤江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所做出的新贡献。二、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阐明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属性。教育是什么?在新教育大纲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是什么中,杨贤江就作了直截了当地回答:“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关于对这个命题的解释,他认为,可以通过学校来考察。他说,“一般的学校,无论是高级,是中级,是小学,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与劳动力以特种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第413页)在这里,有的人要学成医生,有的人则要学成律师,还有的人要学成哲学家、文学家、科

5、学家,等等。“因为他们都是赋与人们以特殊的劳动力,完成多少专门化的劳动技能的场所。”(第413页)他还指出,作为观念形态亦即上层建筑的教育,它与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如法制、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他说,学校里面的课程,无论是科学,是哲学,是艺术,这种种科学的内容,没有不和当代社会的一般科学的内容、一般哲学的内容、一般艺术的内容相同的。换言之,学校科目所教授的样式、倾向等等,都是以当代一般的样式、倾向等等作根据。他还说,作为区别,法制、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精神生产,他们各有各的内容;而教育却是以其它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的。杨贤江还深刻地论述了阶级

6、社会里教育本质的变质。他指出,在社会未有阶级时代,教育是全人类的,也是统一的;等社会分成了阶级,即在所谓文明时代,教育也就成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变成了阶级的,对立的。“阶级的和对立的教育,是人类有文明期历史以来的教育特质;这在教育的本质上言,却是变质。”(第419页)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至今人们尚在探讨之中。但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尤其是他对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属性的论述,应该说是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也是比较科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把一向被许多人当作纯粹消费的教育看成是“劳动领域”,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阐释教育在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从而提

7、高社会生产力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在当时是具有拓荒意义的。也是杨贤江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所作的又一新贡献。三、正确地总结和论述教育与经济、政治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是教育本质论的又一重要论题。杨贤江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考察、探讨了这一问题。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第417页)“教育这种上层建筑自是依据经济基础以成形,且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的。”(第534页)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教育,同样,教育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有影响作用。“有

8、时可以促进生产的发达,有时也可以拘束经济的发展。”(第534页)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还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教化活动,振作国民精神,达到“改善经济生活,培养国力”(第539页),促进和推动生产发展的目的。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杨贤江根据列宁论述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原理,指出:就教育而言,它虽和政治同为上层建筑之一,但它更较为第二义的,更较为派生的。教育不仅受制于经济,还受制于政治,由政治过程所决定。“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支配一般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教育也不例外。”“自有历史,就没有脱离过政治关系的教育。无论哪一种的教育制度,终只是由支配阶级掌握,且是为支配阶级服务的。”(第542页)那种认为

9、教育可以脱离生活、脱离政治的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是在撒谎骗人!他还指出:教育不单纯受制于政治,对政治也有影响作用:“率先领导或促进的功用。”(第461页)在夺取政权之前,教育是取得政权的武器之一;在夺取政权之中,教育是革命的武器之一;在夺取政权之后,教育则是保卫政权并促进政权的一种机能。“由此可知教育着实有作用。”(第462页)但是,他也同时指出,教育的这种作用,“绝对不会也不能超越了时代与环境而有特别新颖可喜的内容和方法,仿佛从天上降下来的。”(第462页)教育受制于经济、政治,同时对经济、政治有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对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这种不对等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杨贤江的论

10、述是深刻的,正确的。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红色恐怖”、“思想箝制”遍及全国的条件下,杨贤江敢于突破思想封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阐释教育本质论中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当时封闭的中国教育界来说,确实是人所未闻的新说。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是杨贤江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总之,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杨贤江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并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他:其一,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遗产,正确反映了事物客观发展

11、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杨贤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能始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他对教育本质问题探讨所作的卓越贡献,正是他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指导下研究的硕果。其二,善于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善于总结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果。杨贤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毕生都从事于中国革命教育事业的实践和研究。因此他有丰富的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经验。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中国革命教育由无到

12、有、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过程。在此期间,中国革命教育的曲折发展,把他铸造成一位善于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善于总结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不少教育论文就是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诸如中国教育状况的批评、教育问题,等等。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如他在对教育本质问题研究过程中,有许多重要观点就是通过对反动教育的批判和对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论证的。注:本文以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为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发表。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年各项工作和“三乐两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搭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学院间师生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