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精神还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53656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寻根--精神还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寻根--精神还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寻根 精神还乡“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综述裴伟,朱洪祥,张苗苗,等“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如何让普通教师更好地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 2015年4月28日,镇江市教育局和未来教育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于漪、李吉林、洪宗礼教育实践与教育家成长座谈会,市教育局领导和市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代表以及市语文优秀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于漪、李吉林、洪宗礼这三位镇江籍教育家,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旗帜,他们的教育教学影响了中国几代语文教师。座谈会由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主持,于漪、洪宗礼和代李吉林赴会的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2、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叶水涛分别作了精彩演讲。三位教育大家结合自身成长历程,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热点问题,通过交流、对话、互动的方式,为镇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席精神上的盛宴。一、于漪:一辈子学做人师于漪常说,精神的成长铸就精彩的课堂,价值的取向展现人生的力量。她认为基础教育给了她扎实的做人基础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演讲中,她深情回忆了在镇江的求学经历,觉得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的教育教学令她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让于漪记了一辈子的,是她在曾经的薛家巷小学上的两堂课,还有在省镇中的高中生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堂描红写字课,还有一堂音乐课,对于漪影响很深。教写字的是一位和蔼的女老师,

3、为了让学生能够描红准确,她让学生们把描红作品高高举起,迎着太阳看,并且告诉学生,描得好的字,对着太阳会看到每个笔画边缘都有红色的边,多漂亮!中国汉字是“形美以悦目,声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最早的启蒙教育,让于漪知道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美! 而那堂音乐课是1937年镇江沦陷前的最后一节课。当时,年轻的男老师一边弹着风琴,一边含着泪教学生们唱苏武牧羊。音乐老师讲,学校即将解散,明天大家要去逃难了,但是要记得“亡国奴”是“奴隶”的“奴”字,记得你们是中国人,镇江人!此后,这位年轻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形象一直萦绕在于漪的心中!这四堂课构成了她生命成长的基因!那首歌的曲调、老师的话语影响了她一辈子。粉碎“四

4、人帮”后,她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马上就想到小学老师教学时的情景,所以,于漪一再强调,基础教育影响很大!高二时,于漪回到镇江,在省镇中度过了两年读书生涯,也有两位老师对她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数学老师教学语言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他用英语一步一步地推导的那种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受到极好的训练,以至于至今,于漪讲话也从不打草稿。数学老师不仅教数学,他还非常注意育人。有一次数学考试时,她想帮助同学,把试卷给同座看了,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于漪,他说帮助同学是对的,但是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是极端错误的,学习是求真的,怎么能够弄虚作假呢?于是当着于漪的面,在她的试卷上打了一个零分。“我一

5、辈子就记着这个零分,我并不是记得这个分数,他教我做人要求真,教人要求真,不能有任何的虚假。”陶行知先生讲搞教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讲一百遍,不及这位数学老师对自己这样一个“零分的教育”,他让自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语文老师赵继武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他上课没有教案,也没有教科书,两只手合上,文章倒背如流,讲课很有激情。比如说他教诗词,教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讲课全身心的投入,以至学生分不清楚他是亡国之君李后主还是赵继武老师。由此可见,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重要得多。又比如,老师教李密的陈情表。“茕茕孑立”,

6、他把“茕”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大家这是“茕”,记得这个字读音是qing。怎么写,下面不是“凡是”的“凡”,它是一竖,不是一撇,威武不能屈,再穷脊梁骨要硬、要直。讲的是字形,传授的是做人之道!反之,语言文字,如果把它抽掉了魂,剥离了魂以后,就很难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讨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许许多多的理念。我们前辈老师没有讲这么多美丽的辞藻、那么多宏大的理念,但是,做得非常到位。由此,于漪深有感触地说:镇江母校“教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灌输我的生命之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层次的最有力量的是价值观,而母校、家乡,它教给学生的是最深层次的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是最

7、有力量的。年轻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非常深远,为她后来从事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漪还谈了她对教师职业、基础教育的认识。她认为,选择教师也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它是人对人的,以教师的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以你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孩子的旺盛的求知欲;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够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以自己的高尚情趣熏陶感染学生,让孩子能够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它是以人育人的。言教重要,最重要的是身教!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率先做到,她将自己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为4个字“以身作则”。于漪说,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他的精

8、神成长。教师当然要有文化,但是一定要以自己的精神成长来创作课堂教育的精彩,来铸就教师生命的辉煌。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够永远向前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不只是培养学生成长。如果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不成长,那么你充电就是寿命一次完成。现在社会,信息都是网络化的,不可能是一次完成,教师必须是蓄电池,之后不断地充电。如果你不会发展、不会成长,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她还对自己的一句名言作了解释。“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1一辈子“学做人师”,至今仍然在学做人师,为什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者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我们

9、只是知识传授的话,那用电脑就可以了。但是,教育美妙就在于以人育人,以你的高尚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以你的才学识影响学生。因此,教育、教师是永存的,任何机器不能够代替,机器没有灵气。什么叫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是用生命在歌唱,用自己做人的内心的体会来不断地感染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中国的脊梁。成尚荣所长对于漪的演讲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于漪老师讲到的基础,它不只是知识,而是人的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于漪老师的讲述中那就是家国情怀,那就是民族的脊梁,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基因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展开,课堂教学是

10、学生的精神成长,镇江给了于漪生命之魂,生命之魂造就了她课堂的精彩。二、洪宗礼:把工作当学问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洪宗礼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作为语文教师,洪先生学贯中西,居高临下,把语文教学的研究成为一门大的学问,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洪宗礼在演讲中提醒广大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研究学问,不要将教育科研停留在操作和模仿的层面,并提示了把工作当学问做的诀窍。洪宗礼认为,教师工作有学问,轻视自己的工作,就不能搞出学问来。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处处有学问,天天有学问,时时可以做学问。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格、人性、人的认知规律、人的心理特征、

11、人的发展,都有学问。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看了中学老师,不要小看了老师们的教科研论文,我们做的是研究人的学问。搞学问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讲台上走到书架上去。虽然学问有深浅、高低,但是不能否认,中小学教师研究自己的工作做出来的学问不是学问!当然,中小学教师搞学问,跟书斋里的研究不同,跟大学里学者理论研究的学问确实有区别。中小学一线教师,更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研究,应用性的理论研究。所以,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老师的本职,而且是天职,不能把它看成是功利主义的东西。怎样才能把工作当学问做呢?洪宗礼总结为要做到四个字:学,思,行,爱。第一个字是“学”。要把工作作为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学

12、专业知识,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经验、学理论。要学习近代的,学习古代的;要学习中国的,学习外国的。洪宗礼先生很谦虚地说:“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是在起点上,没有终点。”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侧重点是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目的还是为了应用。第二个字要“思”。有思想、有研究心,这点也很重要。工作里有什么学问呢?主要的要靠思。现在应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往往我们搞教育科研,停留在抄书、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扬州大学的顾黄初先生,他的文章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工作当学问做,要好好地思考。现在有些口号不能照着做,要在研究当中分清是非,如:工具性

13、与人文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先教后学、后教先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与学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各种矛盾,都要思考,就是要用辩证法和教育学来考虑。尤其一股思潮来的时候,老师们要动脑筋。第三个字是“行”,践行。践行最主要的就是搞实验。中国百年语文教学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名家,在顾先生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都列出来了,他对每一个教育家都进行了研究,这些教育家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翼齐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说这些教育家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的。就是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叶圣陶解放前做过小学教师,进行小学教育,后来编教材,研究教材,都是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作为首

14、要任务。最后一点是“爱”。学、思、行、爱四者中,爱是核心。“有爱才有理想,有爱才有情智,有爱才有执着,有爱才有自强,有爱才有韧性。”2要坚信和热爱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的事业是宏伟的事业,有这样的信念才可能为它付出。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洪先生一直埋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是个虔诚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一生致力的把工作作为学问来做”。 洪宗礼感谢镇江教育界同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帮助,提供我从事工作的不竭的动力。”三十年前,洪氏语文教材实验班、样本班,在全国只有15个点,其中有两个在镇江;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丹阳举办了全国性的教师培训会。21

15、世纪初,镇江举办了洪宗礼语文教材培训会。近六七年来,他到丹徒宝堰中学调研,到母校去,和孩子们交谈,试用教材。对江苏省丹阳中学和当年教育、培养自己的老师们充满感激洪宗礼的演讲引起了成尚荣所长的共鸣。他说,洪老师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他重新定义一件事情,也重新在演绎和定义什么叫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师应该是个研究者,但是教师这个研究者的研究在哪里呢?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课堂、校园是他最有希望的一片田野,要在田野里进行他的研究。我们常常说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就是他的学科专业,固然没有错。但是,洪老师和于老师基于学科专业,又超越自己的学科专业,那就是要研究人。卢梭讲,世界上有一门学问

16、最重要,但是这门学问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在教育事业中,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是最不完备,那就是学生的学问,这是我们最大的专业,要做这样的研究者。把工作当成学问来做,我们才能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名师,才能走向教育实践家,走向教育家。三、李吉林:一切为了儿童发展1979年李吉林老师开始情境教学实验。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建构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小学教育的流派。而这种中国风格的教育流派,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彰显了我们东方民族的智慧。李老师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改变了我们长期以来的认知的过程,那就是让情感伴随在教学过程中,把符号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世界连接起来,于是我们才知道儿童的学习是在哪里发生的,学生的发展是在哪里进行的。而这个背后其实是道德的标杆,是仁爱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