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1151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及其作用。 2理解条件反射与心理发生的关系。 3熟悉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4掌握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0-3 岁),是个体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人在出生过程中,都要奋力挣扎,才开始自己的人生之路。涉足人世后的第一个月,即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个生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一、

2、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新生儿时期,是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质变的时期,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根本转变上: 1生活环境的转变 胎儿时,小生命在母体内过着安全舒适的寄居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通过母体进行;身体接触到温暖的羊水,很少受到外界刺激。 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 下表 )。这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也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胎内环境 胎外环境 恒温 变化 比较安静 声音 黑暗 光 寄生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2神经系统机能的转变 由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后天的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建立,从胎儿期没有心理到出生后心理现象的发生。新生儿在与母体脱离的同

3、时,就开始了与客观现实的直接接触,这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3个体软弱性到发展可能性的转变 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适应环境能力很差,时时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另一方面,新生儿又是富于无限发展前途的。在出生后 2 3 周左右,新生儿就出现了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觉集中 (图 2-1 ) ,这是儿童最早的认知活动。这也表明新生儿具有学习的潜力。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凭借着种种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周围环境,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 1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

4、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 4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地靠贴成人。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

5、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 5 个脚趾形成扇形。 6迈步反射 : 又称行走反射。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7游泳反射。让新生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新生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8巴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

6、。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 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二)条件反射与心理的发生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它保证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但无条件反射局限性大,适应性低。新生儿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要应付变化多端的刺激,就必须要产生一种新的

7、生理心理机制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容易变化的反应形式,它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暂时联系。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反射,是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对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因为它既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又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使有机体根据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应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在出生后两周左右,新生儿开始出现明显的条件反射。最早出现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喂奶姿

8、势做出的吸吮反射。 三、新生儿的教养 (一)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近年来,心理学家深刻地认识到,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们不仅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他们不仅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比如,出生几天或十几天的新生儿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人的笑脸。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他们还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细心的妈妈往往能根据哭声了解其需要。 因此,对新生儿能力的再认识,使我们开始思考新生儿的教养问题。 (二)新生儿教养对于新生儿,首先要保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在生理

9、上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要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不要把新生儿捆得紧紧的,以免束缚他的手脚。也要避免将新生儿放在毫无动静的屋子里。日常的声音,特别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母亲的话语,都可以使新生儿对外界环境产生兴趣。房间的光线应当柔和,不要让强烈的阳光直接刺激新生儿的眼睛。房间的色彩不能太单调,也不能令人眼花缭乱,对新生儿来说,良好的环境刺激不等于过多的环境刺激。 新生儿在对环境的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越来越熟练,而且越来越具有效果。在这个时期,成人应该注意观察新生儿对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为促进这些反应而给予适当的刺激。 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

10、,这些潜力可以提早发掘。 第二节 婴儿生理的发展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婴儿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 一、身体的发育 婴儿出生后,身体发育非常迅速。从外部指标来看,身高平均每年增长 8 10 厘米 ,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 3 岁时达到 13 公斤 左右。 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在 2 3 月时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不断增强, 翻身、抬头、坐、爬和站立、行走等顺次出现 (图 2-5 ) 。骨骼的生长和身体运动能力的增强对肌肉、关节等组织的生长和强壮有益。但

11、婴儿的骨化过程并未完成,骨骼易变形,肌肉也容易疲劳。 总之,婴儿身体的各方面在迅速的发展,可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但仍然很柔嫩,不宜作过分剧烈的活动。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头围婴儿大脑的发育十分迅速,这主要表现在脑重和头围的变化上。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到出生时其重量已达 350-400 克 ,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婴儿在 3 岁时,脑重达到 1000-1150 克 ,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到 15 岁时基本与成人相同。婴儿脑重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12、。研究发现,婴儿期女孩脑的发展要比男孩快,而 3 岁后男孩脑的发展则明显加快。 头围是大脑生长和颅骨大小的主要测量指标,婴儿头围在第一年里增长最快。 2 岁时达到了 48-49 厘米 。大量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前后头围的增长与其体重的增长成正比,也就是说,婴儿体重大,则头围大;体重小,头围也小。 2大脑皮质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到 2 岁左右,婴儿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密度下降,各类神经元相互分化,树突与轴突逐渐生长繁殖,突触装置也渐趋复杂化。同时,大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脑。 3神经纤维髓鞘化 胎儿后期和新生儿早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迅速被一层蜡质

13、的磷脂所覆盖,称为髓鞘化。婴儿期,在脑重不断增加的同时 ,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在婴儿期,大脑和脊髓间的传导通路开始形成,脑内的联络纤维也更发展,使得与高级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髓鞘化也得以最后形成。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育,为其行为和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形态结构的发展,婴儿大脑的机能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在

14、解剖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左半球好比一个语言专家,它不仅用词语进行思维,而且还在以语言为基础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方面优于右半球;而右半球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在再认和处理复杂知觉模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婴儿大脑的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一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的婴儿来说,其言语功能逐步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单侧化的过程。有人认为婴儿大脑单侧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同时对语言进行处理,随着年龄的增大,右半球对语言的控制逐渐减弱,而左半球逐渐显示其语言优势来。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婴儿大脑的单侧化是恒定不变的,从出生之日起,婴儿左右半球就控制着不同的

15、机能。许多研究表明,大脑单侧化在婴儿刚刚出生时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上述两种观点都分别反映了婴儿大脑单侧化进程中的一些事实。婴儿一出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大脑单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仅仅能表明婴儿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量的差异,而并非质的区别。随着婴儿年龄的增大,大脑的逐渐成熟,最终出现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质的差异。 2皮质兴奋机能增强 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增加。同时,婴儿形成条件反射比新生儿容易得多,也巩固得多,这也是皮质兴奋机能增强的表现。 3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基础。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使儿童有可能更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刺激。它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 条件抑制主要有四种形式: 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狭义条件抑制和延缓抑制 。 进入婴儿期以后,随着动作的发展,特别是言语的迅速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皮质抑制机能也就迅速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使条件反射的建立日益迅速、稳固,分化日益精细,并使儿童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这样一来,儿童就有可能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一项活动,并开始能按照成人的指示来支配活动。不过,就整个婴儿期来说,儿童的抑制过程还是弱于兴奋过程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和情绪的冲动性。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为儿童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有意动作提供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