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故事十则.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10084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繁森故事十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繁森故事十则.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繁森故事十则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一、孔繁森小传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

2、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 50岁。二、寒门才俊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

3、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

4、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他经常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尤其在夏天,上实习训练课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同学们的衣服脏得快,孔繁森便在同学们休息后,将他们的脏衣服收起来,洗净晾干后再送给他们。对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年龄小的同学,孔繁森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老师和同学们提起孔繁森,都会

5、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啧啧”赞赏!3、 战士本色1961 年夏天,孔繁森从技工学校临近毕业时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警卫营。在部队,他白天训练值勤、参加劳动,先后给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当过公务员,照料过生活难以自理的军区副司令员。晚上他爱看书学习,读得最多的是革命英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方志敏、刘胡兰、杨靖宇慷慨就义,董存瑞、黄继光舍身杀敌,欧阳海、罗盛教舍己救人。这些故事震撼了他的心灵,净化了他的思想,激励着他奋进的步伐,为他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部队这座大学校里,他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苦练军事技术,连续8次参加济南军区

6、军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6 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孔繁森在济南军区当兵时的老班长臧秀启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军旅时光。当时臧秀启的父母都在苏北,家庭条件困难,有一次他收到母亲来信说父亲病重。臧秀启心急如焚,想想自己每个月仅有8块钱的津贴补助,他只能干着急。过了不久,家里又连续来了两封信,说他寄回去的40块钱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给父亲买了药,余下的钱还买了粮食。臧秀启十分纳闷,自己每个月只有8块钱的补助,怎么可能寄回去40块钱呢?于是便让母亲把汇款单据寄过来。直到看到了单子上的字迹,他才明白,这救命恩人原来正是孔繁森。臧老先生说:“是孔繁森啊,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

7、下来的钱和借来的20块钱都寄回了我家,这才救了我父亲的命啊!”臧老先生用一句话评价孔繁森:他是一个大好人。他做的好事,虽然一桩桩一件件都很平凡,但却平凡得伟人难以匹比,贤达不可及之。他记得班里每一位战友的生日;每天早晨都会早起偷偷把战友们的洗脸盆和牙缸打上水;训练劳累时他会在晚上给战友们打好洗脚水;为了替别人站岗谎称自己没看时间;为了帮新兵打背包拿棉衣,执行紧急任务时自己都没来得及穿棉衣,寒冬里只披了一件大衣、穿了一只鞋子站了一夜。孔繁森平时有个小病小灾从来都不请假。有一次得了肠炎,几乎都要脱水了,他仍然坚持训练,领导强行把他关了“禁闭”,让他休息。而战友们生病时,他经常几天几夜在病房里照顾他

8、们,病在别人身上,疼到他的心里。有一次一个小战士病还没好就偷偷地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小战士哭着说:“我不能再住院了,再住下去,我的病好了,孔班长就熬出病了。”在部队期间,孔繁森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时部队经常下乡和群众联欢,他总是可以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他还经常去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帮忙干农活儿,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三五块钱给他们。在每次回家休假的十天里,他总是要到队里干上七八天的农活,连工分也不要。孔繁森刚到西藏岗巴县工作时写信给臧秀启说:“这里实在是太艰苦了,全县只有一棵树,既然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打退堂鼓,决不当逃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曾是孔繁森最豪迈的

9、誓言,在他走后却成为了总结他一生的挽联。四、义务劳动 1968 年夏天,聊城地区技工学校校办工厂生产CQ6137 车床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战高温夺高产,誓为国家多贡献”的口号成了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 7月5日一大早,学校广播室的大喇叭响了:“今天铸工车间开大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义务劳。”刚刚转业回到学校工作的孔繁森,听到广播,二话没说,借了件工作服,就急匆匆地第一个来到车间。“小孔”,正在点炉的车间主任张化洲老师傅看到这位精干消瘦的青年,惊喜地说:“听说你感冒了,今天就不要来了,人有的是。”“我年轻,有点小病小灾,好的快。”孔繁森面带笑容坚定地说,“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哪能不

10、来呢?”接着,工人们来了,老师们来了,学校校长也来了。车间主任作了简短的安排,劳动就开始了。大家有的抬包,有的浇铸,有的消除洒在地上的铁汁机器的轰鸣声,干活的号子声,奏起了一曲欢快的乐章,火辣辣的太阳高挂天空,简陋低矮、充满灰尘的浇铸车间温度高达摄氏40度。孔繁森热情高,干劲大,脏活累活险活抢着干。他和另外一个人一组,负责抬角包。为了赶速度,保证浇铸质量,他们两人抬着60多公斤的铁水包小跑似的,穿梭不停。别人劝他换班休息,他不肯。即使勉强换了班,他又抢着接替别人的班,继续干下去。铁水映红了他的脸庞,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啪嗒、啪嗒”砸在地上。铁水烧坏了衣服,灼伤了皮肉,他咬紧牙不吭一声。看到这情

11、景,在场的人无不赞叹又心疼。张化洲师傅用命令的口气喊道:“小孔,我看你脸色不好,快歇会儿,喝口水。”孔繁森没有休息,继续抬包穿梭在人流之中。忽然,他眼前一黑,昏倒在大炉旁的铁板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围上来,感动地注视着这位顽强又倔强的小青年,把他抬到了学校医务室。醒来后,他握住校长的手说:“我年轻,有点病好得快。大家快去忙吧,不要耽误生产。”五、一张车票1976年腊月二十六,聊城汽车站内,旅客熙来攘往,行色匆匆,都在急着回家过年。临近中午,一辆聊城开往河北省邯郸的客车旁,人们排起了长队。队伍里有一位 30多岁的男同志,方脸大眼,衣着简朴整洁。他不停地忙碌着,一会儿搀扶老人上车,一会儿替行动不便的妇

12、女抱孩子、提行李,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这位同志,你看我和老人、孩子出趟门真不容易,老的老,小的小,多亏了你跑前跑后帮忙,真该谢谢你。”一位中年妇女专门挤上前对这位男同志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看你累得满头是汗,赶快休息一会吧。”“不累,不累。”他连声说。直到其他旅客都上了车,他才气喘吁吁地来到车上的六号座坐下。车上的旅客直嘀咕:萍水相逢,助人为乐,不知他是干什么的?发车前10分钟,车站值班站长李保林来到这辆车上检查安全,“哟,孔部长,你这是上哪里去啊?”李保林发现了刚才那位忙上忙下的中年人,高声打着招呼。“我回堂邑老家看老人去。老李,这春运高峰值班,真够辛苦的。”“没什么。孔部长,你

13、打个电话来,提前给你留一张车票就是了,省得排队买票耽搁时间。”“大家都排队,我怎么能搞特殊?”得知他是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繁森,车上的人纷纷把钦佩的目光投向他。“呜”就在这时,一阵哭声从车外不远处传来。李保林快速下车,循着声音来到一位正哭泣的老大娘身边,一打听,原来她从寿张乘车去邯郸看望当兵的儿子,在聊城换车时不慎把车票丢了。当天去邯郸的车票早已售完,再买票只能是明天的了。眼看着当天走不成,老大娘一人在外,举目无亲,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在车上听得真真切切的孔繁森从车上挤了下来,认真地说:“老李,咱们都是当过兵的,军人的妈妈就是我们的妈妈。这样吧,我不走了,把座位给这位老妈妈吧。”孔繁森从兜

14、里又掏出两元钱,递给车上的售票员说:“同志,请你给大娘补齐去邯郸的长途票。”刚替老人补完票,开车的铃声响了。车内的旅不不约而同地再次把目光投向车外的孔繁森,不住地点头称赞。那位如愿上车的老大娘把头探出车窗,连声哽咽着说:“好人,好人哪。”车开远了。李保林才想起因让票没走成的孔繁森:“孔部长,你平时那么忙,难得有时间回家看老人,今天无论如何也得让你回去。”几番周折,李保林联系到一辆途经堂邑的货车,随即安排孔繁森搭便车。孔繁森走过来,把票交给李保林:“老李,验票吧,我要上车了。”“这是送货的车,不需要车票。”李保林急忙推让。“不行啊,货车也不能白坐啊!”孔繁森认真地说。多少年过去了,孔繁森交到李保

15、林手中的那张五角钱的硬板车票,在李保林心中越来越清晰,越越越有分量:孔繁森真是一个高尚的共产党人。六、副对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是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重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拟就的一副对联。孔繁森非常喜欢。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但当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党叫干啥就干啥。1979 年 4月,山东省委组织部要派一批干部去西藏工作。当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听到消息后便报了名。他的好友赵建国得知后,当晚就匆匆来到孔繁森的宿舍。“繁森,你30多岁,已经是地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了,也算是春风得意你孩子小,妻子体弱多病,老母亲

16、又年逾古稀”没等赵建国说完,孔繁森大就打断了他的话头,激昂地说:“国家正值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候,党既然发出了召唤,西藏又缺少干部,我这样年轻的县级干部不报名,难道让组织来点名?让组织费口舌做思想工作?至于西藏自然条件艰苦,生活上不方便,用不着考虑,我不去,别人也得去。人家能吃的苦,我都能吃。再说,谁没有家?我们共产党人,就要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就这样,他坚定慷慨地第一次踏上了雪域高原。1988 年,组织再次调孔繁森去西藏工作,他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这年 10月,孔繁森在济南登车赴西藏的前几个小时,来到赵建国家,向老友辞别。这一次,赵建国没有再讲“劝退辞”。他深深地了解孔繁森:孔繁森是西藏通,更是西藏迷。他心系藏胞,情迷边陲,机会一到,再次赴藏,可谓顺理成章。两位老友小酌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