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09967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摘要:孔子与庄子在其思想主张的阐解中都曾说到“游”,因而这二“游”之间的异同也成了我们在对比孔庄二位伟大思想家思想主张时无法避开的问题了。这篇研究就是从孔庄二“游”处下手,通过对二者“游”的思想的对比阐解来指出它们间的异同。关键字:孔子;庄子;“游”的思想 论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得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具体内容中入手,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的异同也正是通过对他们“游”的观点的层层对比分析清晰起来的。一在分析孔子的“游”的思想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基本落脚点,那就是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他的所有思想主张也是他的处世之道。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2、语述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游”是“游于艺”的“游”。孔子口中的“艺”不同于我们现在生活中提到的文艺,而是当时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游”就是熟练有技,将六艺运于股掌之中,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客观物质世界中技艺的掌握,即抓住自然的规律性,达到“从心所欲”。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就体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个“矩”正是自然规律性的具化。然而孔子为何要靠“游”来实现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将“仁”视作人生最高

3、追求和境界之最,因而孔子说“游于艺”仍是为“仁”作阐释。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种立意下的“六艺”已非当时具体的六艺,礼乐也非“礼乐制度”,而是体现着“仁”的精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志道”与“据德”体现精神方面的准绳,“依仁”与“游艺”反映行为、生活方面的原则,然而这一切都不再是简单的思想或实践,而是由实现人的自由与从心所欲,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据上,我们应该明了一个重点,孔子强调对于个人处于现实客观世界中达到最高境界,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掌控与驾驭时,产生“从心所欲感”(即“自由感”)这种想法与心境的重要性,而这种感觉产生的最好方法便是

4、对于“艺”的掌握,即“游于艺”。由上可知,“游于艺”是直接导向“仁”的,因而,我们要看到这种关联性和重要性,不能仅仅只把这种“游”当成是通往最高境界的一种实践手段或行为,它更是孔子所推的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境界。我在开篇便强调孔子的积极入世态度,因而,他所追求的超脱并非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而是如何更好地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并且不违“仁”。而“游”也就成了解决这两者间矛盾摩擦的润滑剂,放到个人身上来说,就是“游”使得个人突破个人与社会间矛盾,实现处世以乐,不为物忧。用更俗一点的话说,就是使一个人在一个无法用一己之力撼动的巨大体制之内,利用这个体制所给的权利随心所欲地安身立命。“游”在这里便是在

5、不越制度的同时,吃透制度,玩透制度;在孔子那里,“游”就是“知天命”的人生境界。这一点可以通过孔子对学生的评点态度看出来,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在“如或知尔”的条件下各抒己志,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皆以哂之的态度,独“与”点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里,孔子正是赞许曾点志向中的那种洒脱的气质,这种洒脱并非与世无争、归隐山林的闲适洒脱,而是在积极入世的同时思想中仍带有一份“游”的境界,面对入世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阻扰与挫折,“游”正是有着使人超脱的功能。总而言之,孔子“游”的思想是通往“仁”的,他以“游”来实现人

6、与世界、人与天的一种和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游”来抚平摩擦,实现更高境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同样的,在分析庄子的“游”的思想之前,我们必须得明确,庄子是一位寻求出世的思想家。庄子曾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的“游”是“逍遥游”的“游”,在弄清“逍遥游”到底是什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拥有这样的“游”会产生什么。庄子曾借王倪(庄子虚拟出的人物)之口说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於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7、可以看出,拥有这种“游”的人(“至人”)强大如斯,不畏雷电,不惧水火,连生死变化都影响不到他,这难道只是神话故事吗?这不是庄子的神话故事,而是因“游”产生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完全超脱。我们再回到之前何为“逍遥游”的问题,唐朝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序中曾引用顾柏对“逍遥游”的解释:“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游。”清朝王夫之在庄子解中也解释过“逍遥游”:“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得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这是我认为比较贴合庄子“游”思想的

8、两种理解。何谓“逍遥游”?用原话说就是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以游无穷”地生活。庄子的“游”不是“游于艺”而是游于无,游于道,游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大宗之中的绝对自由境界。为了更好地理解庄子“游”的思想就不得不说庄子“无”的思想,庄子“逍遥游”的关键便是明白游与无的关系。庄子通过否定一切(“无己”、“无功”、“无名”)来感知无。“逍遥游”是“无所待”,因而“游”亦可感知无的境界。庄子在谈这种“游”时,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万物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因而庄子的“逍遥游”之“游”,一方面认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9、(庄子天地)、“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强调合于自然,一方面否定自我,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庄子“道”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的“游”,游于万物之中,游于生命之中,游于世界之中,游于德于政之中,它们的具象正是道的体现。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并在逍遥游中给了集中而形象的描述,庄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在利益面前“无己”,在事业面前“无功”,在荣誉面前“无名”,才可能“乘天地之正”(掌握自然规律),而“御六气之辩”(驾驭天地变化),走上自由之路。最后我们还应关注到庄子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对比

10、。虚无即“无”,对世界保持一个“无”的态度,一切物质皆为身外之物,“无用”为物的性质,而这种“无用”恰恰反映了“无用之用”,这是一种辩证认识。庄子于乱世之中找到这种他认为最恰当的“处浊世避患害之术”,他相信“有失必有得”;使得物产生“无用”的性质,而这种“无用”恰是“善于大用”、“物尽其用”的结果,反过来“无用”同样也能反映出它们。庄子的“游”是无目的无功利的,而惠子正持相反态度,惠子主张无道,强调人的目的,即世界仅是为我谋福利的手段,而我是最终目的。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比,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庄子“游”的思想。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孔子之“游”与庄子之“游”的差别和联系。首先,

11、最明显的差异便是二“游”的方式。孔子之“游”是“游于艺”,在这之中,第一层次,“游”首先体现在对于物质世界技艺的掌握而达到的一种“从心所欲感”(即“自由感”),其次是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再一层次,天地明白,人也具有存在性,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在天的规定下,通过“游”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庄子之“游”是“游于无”、“游于道”,它的第一层次,“游”正是与所谓的“技”(在庄子那儿便是“无道”)相反的,“游”所体现出的游刃有余是因为它合乎道,合乎自然规律才会通,才会娴熟;再一层次,天地在庄子那儿是混沌的,人的自我中心是被否定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是与天地、万物齐一的,这就不存

12、在什么人在天的局限下了。其次,“游”的最终目的也是一大差别。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游”在孔子那儿虽高为一种人生境界却也是为“仁”服务的。“游于艺”通过实践的熟练、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仁的境界”,所以“游”是指向终端“仁”的,而这种“仁”就是人伦自然之最。而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而“游于无”、“游于道”、“游于天地万物之中”正是抓住了天地的规律与大道,使得人与天地万物同一,因而说“游”正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正是“道”的体现。再者,庄子之“游”是自然的自然性而非孔子的人伦自然。孔庄之“游”在存异的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儒道本身就有很强的互补,儒家着眼人与社会,道家

13、立足人与自然。孔子强调积极入世,而通过“游”来达成处世之中的“从心所欲感”,“游于艺”,所以实践熟练而后心灵得到塑造而后人格得以完善,“游”同时也成了人与社会必不可免的矛盾间的润滑剂,使人在处世之中得以超脱;而庄子寻求出世,否定一切,通过“逍遥游”来达到感官的超脱,无功利无目的,只求“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一”境界。孔庄的互补,即儒道的互补再加上后来佛教在心灵方面的补充,使古代中国思想领域保持稳定和谐,对后世影响深远。顶管位置主要位于粉质粘土层,地下水位以下。开挖竖井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地质情况,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进行协商处理。施工前应与铁路供电段、电务段、通信段联系,首先探明铁路两侧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位置、埋深、并进行监护和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