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060704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考试必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

2、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喻感情深厚亲密,一说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感情,一说女子年老色衰),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沉迷爱情也会昏头昏脑,分不清好人坏人;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6、两

3、人的前后变化:(1)双方对对方的态度(2)氓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暴以至矣”行为放荡,绝不收敛。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主要思想:从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硕鼠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2

4、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蒹葭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

5、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表示时间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屈原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

6、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3、思想内容:本诗祭祀楚国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将士,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壮烈精神,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团结一致,洗雪国耻,抒发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感情。国殇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

7、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

8、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

9、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9、思想内容:作品通过诗人被流放东行过程中所见所思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国将亡的忧痛之情,倾吐了自己无罪被逐的不平,同时也揭露和鞭挞了楚王的招致国难和群小的嫉贤害能,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离骚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

10、,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左传: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11、。晋楚城濮之战1思想内容:性质属大国争霸,战争从楚国进攻宋国,宋向晋求援,晋经仔细谋划打败楚,强调道义、礼法和民心的重要。“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

12、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

13、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烛之武退秦师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

14、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

15、己者。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论语:侍坐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