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氨和铵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009498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讲解氨和铵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氨和铵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氨和铵盐 【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理解氨的化学性质。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气的工业制法。3、了解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和铵离子的检验方法。【要点梳理】要点一、氨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体积比为1700),氨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氨在加压下容易液化,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急剧降低,工业上可使用液氨作制冷剂。2、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要点诠释:NH3H2O是弱碱, 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氨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2、的存在。氨水是混合物,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OH及少量的H+。(2)与酸反应: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白烟) NH3+HNO3=NH4NO3(白烟) 2NH3+H2SO4=(NH4)2SO4(3)与某些盐反应:一般生成难溶的碱,如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4)还原性氨分子中的氮元素呈3价,因此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某些强氧化剂氧化。 8NH3+3Cl2=N2+6NH4Cl3、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强碱制弱碱 2 NH4Cl

3、+Ca(OH)2 CaCl2+2NH3+2H2O要点诠释:药品的选择 铵盐:制取NH3时,一般用NH4Cl而不用NH4NO3、(NH4)2SO4或(NH4)2CO3,原因如下:铵盐不选用的理由NH4NO3受热分解,会发生爆炸,不安全(NH4)2SO4与Ca(OH)2反应时生成CaSO4,反应物呈块状,不利于NH3逸出,且反应后试管难清洗(NH4)2CO3受热分解会产生CO2,使收集到的NH3不纯 碱:一般用熟石灰,不用NaOH或KOH,因为NaOH或KOH易吸水结块,而且对玻璃仪器腐蚀性较强。(2)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同制O2)干燥:碱石灰(或固体NaOH、固体CaO)(不能用浓H2SO4

4、、CaCl2干燥,CaCl2与NH3反应:CaCl2+8NH3= CaCl28 NH3)要点诠释: 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并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逐渐加热。(3)收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要点诠释:收集装置和反应装置的试管和导管必须是干燥的。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入接近试管的底部。(4)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附近,若变蓝,说明已经收集满。 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说明已经收集满。(5)尾气吸收: 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但多余气体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

5、采用的装置有: (6)氨气的其它实验室制法将浓氨水滴入固体NaOH中,固体NaOH吸水并放热,使浓氨水分解生成氨气。 加热浓氨水制氨。在烧瓶中加入2 mL4 mL浓氨水,加热即得氨气。 NH3H2OH2O+NH3 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或生石灰混合制氨气。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固体烧碱或生石灰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H2O分解放出氨气。要点二、氨的喷泉实验 1、实验步骤: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按图甲安装好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

6、烧瓶,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可以看到,烧杯里的水经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3、实验结论:氨易溶于水,氨与水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且能使溶液显碱性的物质。 要点诠释:(1)此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烧瓶要干燥;氨气要充满;装置气密性要好;由滴管挤入的水不能太少。这样就可保证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烧瓶后,迅速在烧瓶内形成负压,成功地出现喷泉现象。 (2)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的溶解度极大,当烧瓶内挤入少量水时,就溶解了大量的氨气,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的水压进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或气体与液体能反应,形成较大压强差的都能做成喷泉实验,如H

7、Cl、HBr、HI、SO2可用水做喷泉实验,CO2可用NaOH溶液做喷泉实验。若外界压强较大,也能形成喷泉。例如:CaCO3粉末与较浓HCl反应能产生喷泉。如图乙所示。要点三、铵盐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2、铵盐的化学性质:a、受热分解 NH4ClNH3+HCl(用于除去或分离铵盐)说明:NH4Cl受热分解成NH3和HCl,遇冷NH3和HCl又反应生成的NH4Cl,本质上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要误认为是升华。NH4HCO3NH3+CO2+H2O(NH4)2CO32NH3+CO2+H2O b、与碱反应NH4+OHNH3+H2O3、NH4的检验方法: (1)取少

8、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样品中含NH4+。(2)取少许样品于试管口,加入烧碱后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有白烟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4+。【典型例题】类型一、 氨和铵盐的性质例1、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能在氧气中燃烧 B氨水呈碱性 C氨水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烟 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思路点拨】氨气的性质包括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溶于水后显碱性,氨水具有碱的一般通性。【答案】A、B【解析】虽然氨的催化氧化是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但是纯净的NH3能在O2中安静

9、地燃烧,产物是N2和H2O,所以A正确。由于氨水中存在:NH3H2ONH4+OH,因而B正确。氨气只有与挥发性酸相遇才能生成白烟(氨气与非挥发性酸相遇只能生成块状白色固体,不是小颗粒,不是白烟),C不正确。NH3和H+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D不正确。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的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全面、准确。举一反三:【变式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NH3:NH4+OHNH3+H2O BNaOH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4+OHNH3H2O C氨水中加盐酸:NH3H2O+H+=NH4+H2O D氨气通入稀H2SO4中:NH3+H+=NH4+【答案】

10、C、D【变式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A易溶于水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答案】D【变式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均呈3价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 NH3H2O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答案】BC类型二、氨水的成分和性质例2、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思路点拨】这一题可从碱的概念

11、着手分析:碱是电离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答案】B【解析】氨气溶于水,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仅有少部分电离出NH4+和OH,因此显弱碱性,它既不是因为氨的溶解度不大,也不是因为氨分子电离的少(在水溶液里氨分子是不电离的),更不是因为氨本身碱性弱(氨不与水反应时无碱性)。 【总结升华】易错选C,原因是不清楚氨水显碱性的原因。氨水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当NH3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H3H2O,NH3H2O微弱电离,产生NH4+和OH,可表示为H2O+NH3NH3H2O OH+NH4+。举一反三:【变式1】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2、 A氨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氨水的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 C在化学反应中,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D工业上氨可用作制冷剂【答案】D【变式2】对于氨水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含有氨分子和水分子 B只含有一水合氨分子和水分子C只含有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D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一水合氨分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答案】D类型三、喷泉实验例3、在下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干燥气体)b(液体)ANO2水BCO24 molL1 NaOH溶液C

13、Cl2饱和NaCl溶液DNH31 molL1盐酸 【思路点拨】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答案】B、D 【解析】NO2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但它同时生成NO,使水不能充满烧瓶,CO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不能产生喷泉,但在NaOH溶液中因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其溶解度显著增大,此时形成喷泉。气体CO2和NH3,分别与NaOH溶液、盐酸能完全反应,则液体几乎能充满烧瓶。 【总结升华】只要能使烧瓶内外产生一定的压强差,气体与液体的组合就能形成喷泉。如:(1)易溶于水的气体与水的组合;(2)酸性气体与碱液的组合;(3)碱性气体与酸液

14、的组合等。举一反三:【变式1】(1)下列几种气体(括号内为溶剂或反应物溶液)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能看到喷泉现象的是( ) AHCl(H2O) BCO2(H2O) CSO2(NaOH溶液) DNH3(KCl溶液) (2)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_。 (3)某学生试图用氨气去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试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答案】(1)A、C、D (2)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由于气体易溶于对应液体中,使烧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形成喷泉 (3)收集的NH3中有大量空气;收集氨气的烧瓶未干燥;装置漏气;滴管挤出的水太少等【变式2】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作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